宫颈那点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人一听说“糜烂”俩字就慌了,觉得不得了,得赶紧治......其实吧,中医角度看这词儿,压根儿就不算病。现代医学早改口了,叫“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听着拗口,其实就是生理变化,跟青春期、怀孕、激素波动有关。可民间还叫“糜烂”,一听就吓人,搞得人心神不宁。
我认识个大姐,四十出头,体检完拿着报告手抖。说宫颈糜烂二度,医生让她做物理治疗。她犹豫,跑来问中医能不能调。我说,你白带多不多?她说,是啊,黄,还有味儿,腰也酸,小肚子凉飕飕的。月经拖后,血块多,脸色发暗。这哪是啥严重问题,分明是下焦寒湿,脾肾两虚,带脉不固。
中医不管它叫糜烂,管这叫“带下病”.老祖宗早就说了,“妇人带下,因湿盛而任脉不固”。湿气重,脾运化不了,往下走,堵在那儿,就成了黄白带。寒气一聚,气血不通,局部就容易充血,看着像“烂”了。其实是身体在抗议。
调理思路很简单:先健脾,再祛湿,温肾固带。药用些党参、白术、山药,补脾气;加苍术 茯苓、车前子,把湿气排出去;再配上菟丝子、杜仲、续断,暖腰固肾。如果白带特别臭,舌苔黄腻,那是有热,得加点黄柏、败酱草,清一清。要是手脚冰凉,小腹冷痛,艾叶、炮姜少不了.
但这不是千篇一律。有人肝火旺,动不动发脾气,月经前乳胀,那是肝经郁热下注,得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打底。有人长期疲劳,气短懒言,那是中气下陷,带脉提不住,补中益气汤得跟上.还有人流多了的,肾气亏得厉害,腰像断了一样,就得从肾入手,鹿角霜、桑螵蛸这些收涩填精的药得用。
针灸也能帮上忙......关元 气海、三阴交,这几个穴一扎,阳气一升,下焦就暖了。配合艾灸,尤其适合怕冷的。有人扎了几次,白带真少了,肚子也不坠胀了!
但得说句实话,中医慢,不像激光、冷冻,一次下去红彤彤的,好像立竿见影。可那种方法,有时候伤黏膜,反复做,反而影响宫颈弹性。特别是还没生孩子的,更得谨慎.中医调的是整体,症状改善了,局部自然恢复。复查时,所谓“糜烂面”也会缩小,甚至消失。
生活上也得配合。别总吃凉的,冰奶茶 西瓜半夜啃,等于往肚子里倒冷水.穿裙子不怕冷,露脚踝,寒从下起。熬夜更是大忌,耗血伤阴,内分泌一乱,妇科问题全冒出来。
有个姑娘,二十刚出头,学生,白带多得裤子天天湿。去看西医,开了栓剂,用几天好,停药又犯。后来找中医,发现她常年节食,脸色蜡黄,舌淡苔白,脉细弱。这不是湿热,是脾虚到极点,气血都生不出来。给她用归脾汤加减,两个月下来,不仅带下止了,月经也准了,脸都有血色了。
但也有人不信这套.觉得中药苦,见效慢,宁愿做个微创手术图快。结果术后三个月,白带又来了,还伴轻微出血。再来调,就得从头开始,伤过的组织修复起来更难。
中医讲究辨证,同一个“宫颈糜烂”,十个人能开出十个方子......不能一听别人说某个偏方灵,就自己抓药煮。曾经有个人,听街坊说用蛇床子水洗能治,天天坐浴,结果越洗越痒,局部破皮。为啥?不对证,燥湿过头,伤了阴。
还有人迷信“排毒”,买一堆私护冲洗液,搞得阴道菌群紊乱,本来没事反倒整出事。其实正常分泌物就是身体的自净作用,没必要天天冲。
说到底,这问题关键不在“烂”不烂,而在身体整体失衡。检查出问题,别急着恐慌.先看有没有症状。没症状,定期观察就行。有症状,找靠谱中医师面诊,看舌脉,问细节,再定方案.
治疗期间,情绪也得稳。焦虑会加重肝郁,肝一郁,克脾土,湿气更难去。有事别憋着,该运动运动,散步、八段锦都行,微微出汗,气机就通了。
最后提醒一句,无论中医西医,都要去正规地方看。别信什么“秘方”“三贴根除”,坑多。身体的事,马虎不得.
调理这事,像炖汤,火急了糊,火小了不熟。慢慢来,反而走得远.
这就是关于“一度宫颈糜烂中医治疗”的文章内容。坐办公室别太久,多出去走走。动一动,血液循环好,身体更轻松.健康小提示:每天做点喜欢的事,心情才会好.
2025-10-16 1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