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躺着,腿被掰开,大人手稳,动作却不见得轻。包皮那儿本来就不服帖,硬撑着往两边拉,像拉一根旧橡皮筋,吱呀作响。孩子咬着牙,眼泪在眼眶打转,不哭出声,怕大人说“这点事都扛不住”。可脚趾头蜷着,小腿绷得直,汗从额角往下淌——那是疼出来的。
也不是天天疼。有时候几天一次,有时候隔一礼拜。医生说是扩张,得慢慢来,不能急。可谁见过不疼的扩张?皮肤就不是为这设计的。一扯,神经就叫唤.像撕创可贴,但更狠,是往里撕.
家里人说,不扩不行。小时候没割,现在卡住了,发炎过两回,红肿流脓,尿都细了.药用了,消一阵,又犯.反反复复,像老屋漏雨,补了又补.最后医生摇头:再这样下去,影响发育,得扩。
于是就开始了。每周两次,水温调好,消毒棉球擦一遍,手指蘸点润滑的膏,轻轻顶进去。一开始,孩子躲,扭身子,说“明天再弄”......后来习惯了,躺下,闭眼,等那一秒的刺痛过去。
也有松的时候。某次扩完,孩子坐起来,说“好像没那么紧了”。家长松口气,以为快好了。结果下回一碰,又缩回去,比之前还敏感。像是皮记住了疼,变得更警觉.
过程断断续续。有阵子孩子发烧,停了几天.再上手,阻力更大.皮好像“忘”了被拉开的感觉,重新抗拒。家长急,下手重了些,孩子“哇”地叫出来,手甩开,再也不肯躺下。
隔了三天才哄好。靠的是冰淇淋,还有答应买那双鞋。条件是:配合治疗。孩子盯着电视广告里的球鞋,点点头,小声说:“轻点。”
其实哪能轻?要有效,就得突破那个紧箍。医学书上写“渐进式牵拉”,听着温和,实际操作起来,就是忍痛拉伸。皮组织有弹性,但有限度。拉一点,留痕,下次再拉远一点。像练劈叉,每天多压一厘米。
中间有过争议。亲戚说:“干脆割了,一劳永逸。”家长犹豫。听说割了恢复慢,出血 感染,还得请假不上学。再说孩子大了,自己会不会有心理阴影?万一以后觉得身体被“动过”,怪父母呢?
可不割,天天疼,也是负担。孩子开始回避洗澡,脱裤子慢吞吞。问起学校体育课,总说“不想换衣服”。老师反映他上厕所次数变多,每次都很久。是不是因为排尿不舒服?
有一次扩完,孩子坐在马桶上,半天不动。妈妈问怎么了,他说:“尿出来的时候,有点烧。”烧。这个词让人心慌。炎症可能又来了。赶紧涂药膏,暂停扩张,吃消炎药。一周后复查,医生看了看,说:“还是得继续,不然白费。”
工具也换了......最开始用手,后来用塑料棒,再后来换成金属扩棒,一圈圈加粗.像钥匙,一把比一把大。每次换型号,都像升级难度。孩子看到盒子打开,眼神就飘忽。
有天晚上,他偷偷把扩棒藏进书包夹层。第2天找不着,全家翻天。最后在铅笔盒里发现,锈了一点,沾着橡皮屑。爸爸没骂,只是蹲下来说:“知道你怕疼。可要是现在停下,以后更麻烦。”
孩子低头抠指甲,说:“能不能等我长大自己决定?”爸爸答不上来。
其实没人知道到底要多久。医生说看情况,三月?半年?一年?没准数。就像问骨折多久好,得看人,看伤,看护不护.这病不危急,但磨人。一点点耗耐心。
有时候家长也怀疑:真有必要吗?网上有人说小时候都这样,长大自然松了。可自家孩子已经十岁,包皮还是包着,翻开困难,清洗费劲。夏天一出汗,味道难闻。同学嗅到过,开玩笑喊他“臭蛋”。他回来哭了。
哭完,还是得扩。
过程里也有意外。一次用力猛了,皮裂了条小口,渗血。不多,但吓人!孩子抖着问:“会不会废了?”家长嘴上说“没事”,心里也打鼓。查资料,看论坛,发现不少人经历过,说“熬过去就好了”。可轮到自己孩子,哪个字都不踏实。
现在规律了些。固定时间,固定流程。孩子学会深呼吸,吸气四秒,憋住,呼气六秒。疼的时候就用这招。有时哼歌,唱周杰伦的《稻香》,跑调,但能分神.
变化是有的.最近一次扩,他睁开眼说:“今天好像……还行.”“还行”就是进步。至少没喊停,没甩手,没眼泪。
未来呢?不知道。或许某天突然就松了,像结痂自然脱落。或许还得几个月。割不割,仍是悬着的问题。但现在,先过眼前这一关。
疼归疼。日子还得推着走。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 祝大家身体都棒棒的。 有空别老躺着。 动一动,扫扫地 走两步都行。 活动开了,人更轻松,气血也顺。 再提醒一句:每天静下心,冥想几分钟。 放松一下,对身体真好。
2025-10-13 19: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