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分泌性中耳炎,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它就是中耳里面积了一点水,不是那种“哗啦哗啦”流出来的水,是藏在耳朵里面,不容易察觉的那种。很多人,尤其是小朋友,可能耳朵闷闷的,听不太清楚,但又说不上来到底是怎么了.大人有时候也会有类似症状,特别是感冒之后,耳朵像塞了团棉花,听什么都闷闷的。
这个病的名字听起来挺专业,其实它不算特别严重的病,但拖久了,会影响听力,特别是小孩子,如果长期听力不好,可能讲话也学得慢一点。不能小看它......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最常见的原因,是连接中耳和鼻腔的那根管子——叫咽鼓管——堵住了。这根管子平时负责平衡耳朵内外的压力,还能把中耳里的液体排出去!但如果你感冒了 过敏了,或者鼻子里长了什么东西,比如腺样体肥大,那这根管子就容易被堵住,液体排不出去,就积在耳朵里了。
有时候,你可能感觉耳朵“嗡嗡”响,或者像坐飞机时耳朵没通气那种感觉......有些人还会觉得耳朵里闷闷的,说话声音变大,自己听自己说话有点奇怪。小朋友可能不会表达这些,只会觉得耳朵不舒服,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不清老师讲啥。
诊断这个病,医生一般会用耳镜看看耳朵里面有没有积液,也可能做听力测试,看看听力有没有下降。还有一种叫鼓室导抗图的检查,可以判断中耳有没有液体堆积。这些检查都不疼,就是有点奇怪的感觉,尤其是小朋友可能会有点害怕。
治疗方面,得看情况。如果是短期的,可能不需要马上用药,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自己好。因为有时候感冒好了,咽鼓管通畅了,积液自然也就吸收了!但如果积液时间比较长,比如超过三个月,那就得处理了。
常见的办法有几种。一种是药物治疗,比如抗过敏药 鼻喷激素,或者抗生素,但抗生素不是每次都用,要看有没有细菌感染.另外呢,有些医生会建议做“咽鼓管吹张”,就是通过鼻子往耳朵里吹气,帮助通气。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原理就是让那根管子通一通。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鼓膜穿刺或者放管。就是在鼓膜上开个小孔,把积液抽出来,然后放个小管子,让中耳通气一段时间。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是个小手术,一般在门诊就可以做,也不需要住院。小朋友可能需要全麻,但风险不大。
预防方面,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注意别老感冒,少接触过敏源,比如尘螨 花粉这些。家里如果有人抽烟,别在孩子面前抽,烟雾刺激会加重咽鼓管的问题.还有就是感冒了要早点处理,别拖着不管。
有些孩子容易反复得这个病,可能和体质有关,比如免疫力差,或者有过敏性鼻炎。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长期管理,比如定期复查听力,或者考虑手术治疗.
不过说实话,大多数情况下,分泌性中耳炎是可以自愈的,尤其是成年人。小朋友就不太一样,他们表达能力差,又容易反复发作,家长得多留心。如果孩子老是说耳朵闷,或者看电视声音开得特别大,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耳朵有问题了。
有时候,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说“耳朵里有水”,他们可能会吓一跳,以为耳朵真的进水了,其实不是。这种“水”是藏在鼓膜后面的,不是洗澡进水那种.不用太担心,但也不能忽视。
还有一点,很多人觉得耳朵不舒服,第1反应是掏耳朵。其实这很危险,尤其是小朋友,掏耳朵容易伤到鼓膜,反而加重问题......耳朵不舒服的时候,别乱掏,应该去看医生.
另外呢,有些民间偏方不靠谱,比如滴油、滴药水,或者用热敷的方法。这些做法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感染!耳朵是很娇嫩的地方,处理不当,后果严重。
总结一下,双侧分泌性中耳炎,说白了就是中耳积液,常见于感冒或过敏之后,症状包括耳朵闷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等!检查方法包括耳镜 听力测试和鼓室导抗图。治疗方法有药物 吹张 穿刺或置管。预防方面主要是避免感冒、控制过敏,注意耳部卫生......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症状轻微,几天就好了;有的人可能拖几个月都不见好。这时候就需要医生判断,到底要不要干预。
耳朵不舒服,别自己瞎折腾,找专业医生才是正道。早发现 早处理,听力问题才能及时解决,不然拖久了,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小朋友,耽误了语言发育,那就得不偿失了.
关于“双侧分泌性中耳炎”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祝大家身体棒棒的,少生病。吃嘛嘛香,睡得踏实,一天比一天有精神。平时多运动,身体更有劲儿......健康小提醒:少吃咸菜和腌制食品,血压会更稳定哦。
2025-09-30 19: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