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听着挺普通,对吧?可一旦它闹腾起来,耳朵嗡嗡响,脑袋像被塞了棉花,有时候还疼得睡不着。更麻烦的是,鼓膜穿孔这事,说来就来,毫无预兆。
人耳朵这地方,结构精巧得很。外耳 中耳 内耳,一层套一层.中耳那块儿,有个小腔室,连着咽部的,叫咽鼓管。平时吞咽 打哈欠,它就开一开,平衡压力。可要是感冒了,鼻塞严重,这管子堵了,中耳里的空气慢慢被吸收,负压就形成了。黏膜开始渗液,细菌趁机繁殖——炎症就这么来了。
一开始可能只是耳朵闷,听力下降,像是隔着水听声音。小孩不会说,就老是抓耳朵,哭闹,发烧也不退.这时候如果没及时处理,炎症继续发展,积液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鼓膜,那层薄薄的膜,承受不住了。它不是铁板一块,它会动,会震,但再坚韧也扛不住持续高压。
于是,穿孔发生了。突然一下,耳朵流脓了.黄的,绿的,有时候带点血丝。奇怪的是,很多人这时候反而觉得轻松了。疼减轻了,头不昏了。为什么?因为压力释放了。就像气球吹得太满,“啪”一声破了,里面的气一下子跑光,自然不胀了。
但别高兴太早。穿孔不是小事。鼓膜本来是守门的,挡住外面的脏东西不让进中耳。现在有了个洞,风能进去,水也能进去,细菌更是畅通无阻。洗澡 洗头不小心进水,又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反反复复,慢性中耳炎就这么落下了根。
有些人以为,只要不碰水就行!其实没那么简单。穿孔的大小 位置,影响恢复速度。小孔可能几周自己愈合,大一点的,拖几个月也不见好。期间要是又感冒,咽鼓管功能没恢复,中耳还在发炎,那愈合就更慢。有的人拖着拖着,鼓膜边缘长偏了,或者被肉芽组织挡着,干脆长不上。
还有种情况,急性发作特别猛。比如链球菌 肺炎球菌这些家伙冲进来,破坏力强,鼓膜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破了.这种往往伴随高烧 剧烈耳痛,甚至面瘫——炎症波及到面神经了。虽说少见,但真碰上,吓死人。
小孩子更容易中耳炎穿孔.他们的咽鼓管短 平 宽,细菌从鼻子嗓子爬上去特别容易。加上免疫系统不成熟,一病就是全套.家长发现孩子耳朵流脓,第1反应常是“是不是游泳进水了?”其实多数不是。真正原因是之前的感冒没处理好,拖成了中耳炎。
穿孔后最怕什么?二次感染.很多人觉得流脓就该用滴耳液,可乱用不行.要是穿孔,又用了含有耳毒性成分的药水,可能伤到内耳,听力长久受损.医生看了才能决定怎么治。
也有人问,穿孔会不会聋?短期会!声音传不进去了嘛,传导性听力下降。但多数人等鼓膜长好,听力能回来。除非反反复复发炎,听小骨坏了,那就复杂了.胆脂瘤型中耳炎就是这么来的,听着吓人,其实是皮肤往里长,把骨头都腐蚀了。
治疗上,轻的先保守!抗生素控制感染,滴耳液清理脓液,保持耳道干燥。等炎症消了,看鼓膜能不能自愈.实在不长,才考虑手术——鼓室成形术,补膜。不是多大的手术,但得等耳朵彻底干爽了才能做。
生活习惯也得注意。抽烟的人耳朵恢复慢,烟雾刺激咽鼓管。过敏性鼻炎患者更是高危,鼻黏膜肿,咽鼓管天天堵。这类人哪怕没感冒,也可能不知不觉中耳积液......
还有个误区:耳朵流脓,拿棉签掏。千万别。越掏越容易擦伤,还可能把脓推进去......正确做法是用干净纱布轻轻沾,耳朵朝下让脓自己流出。
中耳炎鼓膜穿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往往是前期忽视,后期爆发。听着像个小毛病,背后链条却很长.从一次感冒开始,到咽鼓管堵塞,中耳积液,压力升高,最终鼓膜破裂——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但中间只要有一步干预,可能就断了。
可惜很多人等到流脓才重视。那时候,已经晚了。预防的关键,其实在平时。感冒了别硬扛,鼻塞严重早点处理。孩子反复中耳炎,查查有没有腺样体肥大......耳朵进了水,别慌,歪头跳两下,让它自然流出来就行。
鼓膜穿孔不可怕,大多数能好。怕的是不当回事,拖成慢性的,耳朵反反复复流脓,听力一点点下降。等想起来治,问题早就复杂了。
啊,耳朵不舒服,别忍。疼也好,闷也好,听见不对劲,早点去看。小问题拖着拖着,就成了大麻烦!
这就是关于“中耳炎鼓膜穿孔的原因”的全部内容. 希望你每天吃得香,睡得好。 精神足,多运动。 身体自然越来越棒...... 小提醒:体重别太重,轻盈才更舒服。
2025-09-30 18: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