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耳朵堵了,闷闷的,听东西像隔着层水.有人以为是感冒没好利索,也有人觉得掏完耳屎就没事了——可有时候,这其实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怪。

    小孩多见.特别是那些老爱扁桃体发炎 腺样体肥大的孩子。躺下喝奶,鼻咽部的液体容易倒灌进耳朵。咽鼓管,那个连着鼻子和中耳的小通道,本该通气排水,结果一肿,全堵上了。中耳腔成了个封闭的小房间,空气慢慢被吸收,负压形成,黏膜就开始渗液.不是脓,是清亮或微黄的液体,积在里面出不去。这就叫“分泌性”。

    大人也会得。尤其是鼻炎 鼻窦炎反复发作的。擤鼻涕太猛,两边一起捏着使劲,压力直接冲进耳朵......还有坐飞机时耳朵疼,降落后一直不缓解,嗡嗡响,听力下降——别不当回事.

    症状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耳朵发闷,像是塞了棉花。自听增强,自己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在桶里讲话.小孩子不会表达,就老揪耳朵,看电视调音量,喊他反应迟钝!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上课走神,以为注意力问题,其实可能是耳朵不通.

    检查得靠耳镜。医生一看,鼓膜颜色变了,橘黄 灰蓝,甚至内陷成个“啤酒瓶底”样。透过鼓膜还能看到液平面,或者气泡.但光看不够,还得做听力测试.纯音测听常显示传导性耳聋,一般20到40分贝,不算太重,但足以影响日常交流。小孩子配合不了,就得做声导抗。A型曲线正常,B型平坦——说明中耳没活动,全是液;C型负压,提示咽鼓管功能不良!

    治疗嘛,先试试保守。鼻用激素喷剂,减轻鼻腔肿胀,打开咽鼓管入口。盐水洗鼻,稀释分泌物。黏液促排剂,让液体稀一点,好吸收。有的加点抗生素,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为主,但万一有继发呢?尤其之前有过急性中耳炎的。

    再不行,就得动手。鼓膜穿刺,细针扎一下,抽出积液,哗啦一声,病人立刻觉得耳朵松了。但积液可能再回来。更常见的是鼓膜置管——在鼓膜上开个小口,放个小小的通气管,像给房间开了扇窗。气体能进出,液体也能流出来。管子一般几个月到一年自动脱落,鼓膜自己长好!

    手术不是谁都能做!小孩腺样体太大,挡着咽鼓管开口,切掉一部分更有效。成人如果有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也得一并处理。不然,治标不治本。

    等等,说这么多,是不是所有耳朵闷都要插管?当然不是。有些人感冒后耳朵堵几天,擤擤鼻子就好了.关键看持续时间.超过三周,听力没恢复,就得认真对待。拖久了,鼓膜长期受负压,可能萎缩 粘连,甚至胆脂瘤风险上升。小孩更危险,语言发育期听力不好,影响说话和学习......

    生活上注意啥?别躺着喂奶.小孩吃完奶竖起来拍嗝。避免二手烟,烟雾刺激咽鼓管。游泳时戴耳塞,防止脏水进入。感冒时别用力擤鼻,一个鼻孔一个来。坐飞机前有鼻塞,提前用药。

    预后多数不错。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咽鼓管角度变陡,功能改善,很多自然好了。成人控制好鼻部疾病,复发率也低。但总有几个反反复复的,耳朵刚通,两周又堵。这时候得查深一点,有没有免疫问题,或者罕见肿瘤压迫——虽然少见,但不能完全忽略.

    话说回来,诊断不能只靠经验。有个老太太,耳朵闷半年,当分泌性中耳炎治,反复穿刺,效果差。最后查鼻咽镜,发现鼻咽部占位,活检是肿瘤。,单侧长期不愈的,成年人尤其要警惕。

    还有一点,心理因素也不能全甩开。有些人耳朵没问题,仪器检查正常,可就是觉得堵。焦虑、抑郁状态下,感官异常放大。这时候需要多聊几句,别上来就动刀.

    这个病不算凶险,但马虎不得。听着像小毛病,治不好拖成慢性,麻烦就大了.关键是早识别,别把听力下降当成“年纪大了正常”。孩子揉耳朵,大人听不清电视,都值得认真看看.

    有时候,最简单的症状背后,藏着一条复杂的链.鼻 咽 耳,连着呢!一处不通,处处受限。打通了,世界就清亮了.

    ,记得早点发现,早点治疗。多去了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少抽点烟,尽量别抽,酒也少喝点。平时多吃蔬菜水果,这样身体才有劲儿,不容易生病。健康小提示:多喝粥,对胃好,还养生,老少都合适。

    2025-09-29 1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