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破了个小口子,疼得吃饭都费劲。就是那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红红的,边上有点白,一碰就刺啦一下。谁也没想到,这玩意儿居然能惹出耳朵的事。
耳朵开始嗡嗡响的时候,还以为是上火。后来躺下睡觉,左边耳朵像被堵住,吞口水都能听见“咔哒”声。有点慌,但还是没往严重了想!直到有天擤鼻涕,突然耳朵里“啪”一声,接着一阵钝痛,像是有人拿棉花塞进去又拧了一把。
去看了耳鼻喉科。医生拿着个小灯照了半天,说中耳积液,发炎了。我愣住:“我嘴烂了个泡,怎么耳朵也跟着遭殃?”他点点头,“黏膜是通的啊,炎症顺着咽鼓管爬上去,不稀奇。”
原来真是这么回事。口腔和耳朵,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其实中间就隔着一条细细的管道——咽鼓管。平时它负责平衡压力,比如坐飞机时嚼口香糖就是为了打开它。可一旦口腔或咽喉有感染,细菌病毒就能顺着这条“捷径”往上溜。
那段时间,嘴里溃疡没好,耳朵又闷得难受。说话听着像在桶里发声,别人讲话也总觉得隔着层纱。最离谱的是,吃东西时耳朵会响。咬一口苹果,“咯吱”一声,耳朵里也“咯吱”一下,搞得我都不敢好好吃饭。
治疗开了药,消炎的 滴耳的,还有喷鼻子的。医生特别叮嘱:别用力擤鼻涕。我点头如捣蒜,可实际操作起来哪记得住。有一次打喷嚏太猛,两边耳朵“砰”地一震,吓得我半天不敢动。
恢复过程慢得让人焦躁.以为三天就好,结果一周还在嗡嗡。有时候感觉好了点,第2天又加重。反反复复,像潮水一样,退了又来。心里烦,嘴上溃疡还没愈合,舌头不小心碰到,疼得直吸气。
后来才知道,免疫力低的时候最容易这样。那阵子熬夜多,饮食也不规律,火锅麻辣烫轮着来.嘴巴先扛不住,冒出溃疡;身体整体防御松了,炎症就有了可乘之机。
也不是没注意过口腔卫生。刷牙按时,漱口水也用。可有时候牙刷太硬,刷完反而刺激黏膜.加上压力大,情绪一紧绷,嘴里就容易破。以前觉得是小事,忍几天就过去了。这次算是栽了跟头。
中耳炎好了以后,耳朵还是偶尔发闷。特别是天气变化,或者感冒前兆,那种堵塞感又冒出来。医生说这是后遗症,咽鼓管功能恢复需要时间!不能急,急也没用。
现在吃东西格外小心。辛辣的 油炸的,能避就避。水果切小块,慢慢嚼,生怕再伤到口腔内壁。喝水勤了,茶也不喝了,怕上火。生活一下子变得“养生”,自己都觉得有点滑稽......
最麻烦的是,耳朵的问题影响注意力......开会听报告,后面几句根本没听清。不是不想听,是耳朵像失灵的老收音机,信号断断续续。只能事后问同事,显得挺尴尬。
也有朋友不信:“嘴破个洞,能把耳朵搞坏?”解释起来费劲。可事实摆在那儿,检查单 病历本都在。身体这东西,有时候真经不起折腾。一个小口子,牵出一堆麻烦,防不胜防。
回头想想,要是早两天重视就好了.刚开始耳朵不舒服,以为是疲劳,休息就行.拖到症状明显,已经发展成炎症。用药虽然控制住了,但恢复期比预想长得多。
家里老人说:“嘴和耳朵连着呢,小时候都知道。”我小时候还真不知道。只记得长辈不让用棉签掏耳朵,不让躺着喂奶——原来都是为了保护那根细小的咽鼓管。
现在对身体的小信号敏感多了。喉咙干?留神。鼻子堵?警惕。嘴里破?立刻调整饮食作息。不再觉得是小事。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连锁反应,波及别的地方.
康复之后去复查,医生说情况不错,但提醒一句:“别以为好了就万事大吉。”语气平淡,我却听进去了。有些损伤不会立刻显现,可能潜伏着,等下次机会再冒头。
生活节奏没变快,但自我照顾的意识变了。以前觉得年轻扛得住,现在明白,扛一次,代价不小。耳朵闷了一个月,工作效率打折,心情也受影响。算下来,哪哪都不值。
有时半夜醒来,耳朵微微发胀.马上警觉,是不是又来了?仔细感受一会儿,发现只是体位问题。松口气,翻个身。黑暗里突然觉得,身体像个老房子,哪儿漏风漏水,都得及时修。
口腔溃疡现在一年还是会有一两次。但处理方式不一样了。第1时间涂药,饮食清淡,早点睡觉......不再硬撑。毕竟,谁知道这次会不会又牵出别的事?
说到底,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嘴烂十天没事,有的人三天就引发并发症。体质这事,没法比.我能做的,就是对自己了解多一点,反应快一点。
耳朵的事过去几个月了。现在听音乐,声音清晰,层次分明。耳机一戴,世界安静。这种平常的体验,以前从没在意过。如今却觉得,能听得清清楚楚,本身就是一种福气。
身体的小毛病,像一个个提醒......告诉你哪里该歇一歇,哪里该改一改。不在乎,它就放大声音喊;你听了,它才肯安静下来。
嘴上的伤口结痂脱落那天,摸了摸耳朵。温温的,没什么异样。阳光照进来,暖洋洋的......日子还得过,只是走路时,脚步比从前轻了些.
上面就是关于“口腔溃疡引发中耳炎”的详细内容!祝你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日子越过越有劲儿。别太忙,记得照顾好自己,健康最重要。健康小提醒:别总躺着不动,多起来活动活动。
2025-09-29 0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