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面嗡嗡响,有时候还疼得睡不着觉。中耳炎这东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拖久了耳朵可能就闷住了,听东西像隔着层布。有人一发烧,耳朵就开始胀,小孩尤其容易犯这个毛病。西医一般开抗生素,可有些人吃了胃不舒服,或者反反复复老不好,就想着能不能用点草药调理.
中药里头,金银花、连翘这些清热解毒的常被拿来用。它们味道不算太苦,煮出来颜色黄黄的,像茶一样......金银花藤也叫忍冬藤,能通络,对付那种隐隐作痛 耳朵发胀的情况有点帮助。蒲公英地里到处都有,乡下人叫它“婆婆丁”,随手采来洗洗煮水喝,有人说喝了耳朵轻松些!不过这玩意儿性寒,脾胃虚的人喝多了拉肚子。
黄芩也是常用的一味。它长在山坡上,根是黄色的,切片晒干就能入药。黄芩清上焦热,耳朵正好在头面部,属于上焦范围。有时候医生开方子,会配柴胡一起用,柴胡疏肝解郁,也能引药上行.这两个搭在一起,像是给耳朵里的“火”开个出口......
还有苍耳子,这名字听着怪,但不少治鼻炎、耳鸣的方子里都少不了它.苍耳子带点毒性,不能多用,一般炒过之后再熬,据说能通鼻窍,耳朵和鼻子通过咽鼓管连着,鼻塞通了,耳朵压力小了,症状也就缓了.有人自己抓一把煮水熏鼻子,结果耳朵出脓更多了——这法子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乱用反而坏事。
记得以前村里有个老人,耳朵流黄水好几个月,谁也没办法!后来镇上一个懂草药的大夫让他用野菊花加一点薄荷叶泡水当茶喝,每天早晚各一次!野菊花比普通的菊花更苦,但清热力更强.喝了大概十来天,耳朵不流水了,听力也慢慢恢复。但这只是个例,不能照搬!
外用药也有.比如冰片,一点点溶在芝麻油里,滴进耳朵——注意不是随便滴,得等耳朵没有穿孔的情况下才能用。有些人一疼就往里滴,结果越滴越糟。冰片清凉,能止痛,但只能临时缓解,治不了根......
还有人提过鱼腥草。这草一股腥味,煮起来难闻得很,可偏偏对肺热 喉咙肿 耳朵发炎有点用。搭配一点车前草,利尿的把体内的热往下引.中医讲“上病下取”,头上的问题,有时候从下面排出去更有效。
但草药这东西,讲究配伍。单味药效果有限,甚至可能伤身。比如龙胆草,清肝胆湿热很猛,可吃多了伤胃气。有些人一看“清热”就觉得自己该吃,结果越清越虚,耳朵反而更闷。
体质不同,用药也不同。有的人一上火耳朵就堵,舌苔黄,小便赤,这是实热,可以用清热药.有的人整天没精神,耳朵嗡嗡响,遇冷加重,那是肾虚或气虚,这时候再清热,等于雪上加霜。曾见过一个中年男人,自己按别人方子吃了半个月金银花加黄连,结果耳朵更闷,脸色发白,后来才知道他是阳虚体质.
小孩中耳炎更得小心。他们不会说话,只会哭闹 抓耳朵。有的家长急了,拿棉签沾药水往里掏,这万万不行。小儿脏腑娇嫩,用药要轻。像蝉蜕这种药,看着不起眼,就是知了壳,但能祛风透疹,对风热引起的耳痛有帮助。配点钩藤 淡竹叶,煮水喝,温和些。
煎药也有讲究。大火烧开,小火慢熬,时间不够药效出不来。有人图省事用电热水壶煮,几分钟搞定,那基本等于喝白水。真正熬得好的药,颜色深,味道浓,喝完嘴里发苦,但身体会有反应。
当然,不是所有中耳炎都能靠草药解决。要是耳朵已经化脓,鼓膜穿孔,甚至影响到听力,就得及时处理.草药可以辅助,但不能替代必要的医疗手段!有人迷信“纯 天然”,拖着不去看,结果耳朵留下后遗症,听声音总是差半拍。
另外呢,饮食也得注意.辛辣 油腻的东西少吃,羊肉火锅一吃,第2天耳朵准胀。烟酒更是刺激,能戒就戒几天。睡觉枕头垫高点,别压着患侧耳朵.
中耳炎用中草药,方向是对的,但得辨证。不是所有“消炎”草药都能用,也不是听说谁用了有效就跟着抄作业。身体信号最真实:药吃了舒服,耳朵轻松,是走对了路;要是越治越沉,那就得停下来想想。
最后提一句,采野生草药要认准,别把有毒的当宝贝.路边的草看着像蒲公英,可能是别的杂草.安全第1,别为省几个钱冒风险。
这就是关于文章“中耳炎用什么中草药”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每天抽点时间动一动,哪怕只是散个步也好。走一走,身体更轻松.健康小提示:保持适量运动,身体才有力气。
2025-09-28 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