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章?谁记得清!翻书的手停在第3页,纸角有点卷,像被谁偷偷折过。窗外下雨了,雨点砸在铁皮棚上,噼里啪啦,像有人嗑瓜子。她低头看字,又抬头看窗,视线来回跳。那句“过敏源是可爱”写得歪歪扭扭,像是作者边笑边写的,墨水还晕了一小块!
可爱……也能过敏?她皱眉。这词儿平时只出现在奶茶杯贴纸 猫耳发箍 还有朋友圈晒娃九宫格里。跟打喷嚏流鼻涕扯上关系,怪异得像把草莓酱抹进酱油瓶。
可书里真就这么写了。不是花粉,不是尘螨。是“可爱”。具体哪一章来着?记不清了.好像是中间偏后,夹着一张便利店收据,印着“关东煮 x1”。可能读到这儿时,作者正饿着肚子。
翻了几页,句子突然断掉。一段描写小男孩穿兔子睡衣的段落戛止,后面直接跳到实验室数据表——IgE抗体值飙升,但诱因栏写着:“毛绒耳动频率过高”。
荒唐。但她笑了......
再往后,有一页贴了张手绘图:仓鼠抱着奶瓶,眼睛大得不成比例,周围画着红色波浪线,标注“高危视觉刺激区”。旁边一行小字:“第7章警告:避免直视持续超过3秒。”
第七章?她赶紧往前翻。纸张沙沙响。手指划过标 题——等等,这本书根本没章节标 题。只有数字编号,冷冰冰的阿拉伯数字,像病历编号.
第六章讲的是婴儿笑声的声波频率如何引发鼻黏膜水肿。第八章讨论动漫角色眨眼次数与瘙痒症状的相关性。那第七章……应该是那个部分。对,就是它。
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列着“可爱行为清单”:- 小动物歪头(危险等级:中)- 孩童踮脚拿东西(高)- 毛线团滚落台阶(极高)- 猫用爪子轻轻碰人脸(致命)
底下备注:曾有一名研究员在测试“幼犬打哈欠”视频时突发荨麻疹,送医途中仍坚持说“太可爱了值得”。
她合上书,放在膝盖上.雨还在下。屋里安静得能听见书页自己呼吸的声音。也许不是书的问题。也许是我们变得太容易被打动.一点点软乎的东西,就能让身体反扑自己,红肿 咳嗽 眼泪直流。
像一种惩罚。惩罚你心软。
小时候她养过一只金丝熊,邻居小孩来看,尖叫着说“啊啊啊怎么这么可爱”,结果当场鼻子出血。大人说是热的,但她记得那天其实挺凉。后来金丝熊死了,死因不明......她把它装进饼干盒,埋在楼下的冬青丛里。没哭。只是觉得,可爱这东西,好像自带毒性。
书签夹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之间。是个褪色的电影票根,上面字迹模糊,只看得出时间:去年冬天。那时候她常去影院,专挑有萌宠出场的片子。看完总揉眼睛,以为是空调太干。现在想想,说不定真是过敏......
翻回去再看一眼。第七章末尾有段话写得很慢,笔画拖得长:“当世界开始批量生产柔软,我们的免疫系统成了最后的防线。它认出那些精心设计的笑容 恰到好处的笨拙动作——那不是自然,是武器。”
武器。说得太重了吧。可又觉得,有点道理。
手机震动了一下。朋友发来视频:一只柯基穿着雨靴,在泥坑里摔了个屁股蹲儿。配的文字是“救命这也太可爱了我喘不上气”。她盯着看了五秒,放下手机。眼角开始痒。不是心理作用。真的痒。
跑去洗手间照镜子,眼尾微红。像被人轻轻扇了一巴掌。她拧开水龙头,捧水拍脸。冷水激得头皮一紧.抬头时,镜子里的人嘴唇发白,眼神却亮得奇怪。
是不是……自己也有点问题?以前看漫画里角色递草莓蛋糕都会心跳加快,以为是青春期残留.现在怀疑,那或许是早期症状。
书还摊在沙发上。第七章那段“高危行为清单”露在外面......她走过去,犹豫三秒,拿笔在最后加了一条:- 人类回忆童年宠物(未知等级)
写完笑了笑。又觉得不太对劲,把“人类”两个字涂掉,改成“某些人”。更准确些。
窗外雨小了。风把窗帘吹起来一角,像招手.楼下传来小孩喊妈妈的声音,奶声奶气,带着笑.她猛地拉上窗帘,动作快得自己都吓一跳。
坐回沙发,书自动翻到了某一页。没有编号。可能是附录,也可能是谁乱插进去的纸。上面打印着一句话:“当你开始怀疑可爱本身,治疗就已经开始了。”
治疗?治什么?不觉得病.只觉得……累。
每次心动都伴随生理反应,像身体在抗议。喜欢的东西越多,症状越重。这算不算时代的通病?
她把书塞进抽屉,顺手压住半包开封的饼干。抽屉关上的声音很闷.像把什么活的东西封进了黑暗!
可晚上做梦,还是梦见那只金丝熊。它站在雪地里,戴着小小的毛线帽,冲她挥手。她想跑过去抱它,腿却动不了。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块,分不清是汗还是泪。
第2天醒来,眼皮肿。明显是过敏.但她知道,不可能是因为尘螨.一定是昨晚梦太软。
上面的“可爱过敏源第几章”讲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希望你每天起床都舒服,腰不酸,背不痛。起来活动活动,身体更灵活。健康小提示:少吃咸菜和腌制的食物,对血压有好处。
2025-09-28 12: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