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中耳炎医生让吹气球

    吹气球?一开始我真以为医生在开玩笑.中耳炎,耳朵嗡嗡响,有时候一低头就像有水在晃,疼得睡不着。去看了几次,药吃了不少,滴耳液也用过,可就是反反复复。这次医生听完我说话,扒拉两下耳朵,突然说:“回家吹气俩礼拜.”

    啥?吹气?我愣住。他点头,语气没波澜,“每天五六次,一次吹个三四分钟,别累着。”还补充一句,捏住鼻子,闭嘴,慢慢鼓气——像擤鼻涕那样,但别真擤出来。

    我不信。这算哪门子治疗?又不是小孩玩的玩意儿。可医生脸一板,“试了再说。”

    回家路上一直在想。小时候谁没吹过气球?生日会上,腮帮子鼓得像仓鼠,一松手,“嗖”地满屋乱飞,尖叫声一片!现在让我靠这个治病?荒唐.但药吃够了,耳朵还是堵,晚上翻身都难受,干脆——试试呗.

    第1天,吹了三个。气球红的,黄的,瘪的。捏鼻鼓气时,耳朵“啪”一声,像有人轻轻拍了一下。吓一跳!再试,又有感觉,左边耳朵通了一下,转瞬即逝.第2天接着来,五次,每次换不同颜色的气球。红色那个总漏气,吹到一半软塌塌的,像泄了气的人。黄色的好点,能撑住。

    奇怪的是,第3天开始,躺下时耳朵里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轻了。以前像塞了棉花,现在……好像棉花被人抽走一小块。不是彻底通,但至少不那么闷。

    问家里人,我妈说她小时候也这么治过。那时候医院少,村头赤脚医生就让娃儿吹气球。说是“通耳压”。具体啥原理,她说不清,反正吹了就好。我爸在旁边冷笑,“迷信吧?”可我看他偷偷试了一次,结果脸憋红了也没动静,嘀咕一句“没用”,再没提。

    但我继续吹。办公室抽屉藏了个蓝色小气球,午休时躲厕所里吹。同事撞见一次,笑出声,“你这是减压呢还是治病?”我没解释。其实,吹着吹着,还真有点上瘾。那种耳朵“咔”一下打开的瞬间,特别爽,像拧开一瓶陈年汽水,气泡“嘶”地冲上来。

    网上查过,有人说这叫“瓦尔萨尔瓦动作”。听着挺专业,其实就是捏鼻鼓气。能让咽鼓管打开。中耳和鼻子后头连着一条小管子,发炎肿了,气进不去,压力不平衡,就闷 痛、听力下降.吹气呢,等于从鼻腔往里打气,把塌住的管子撑开一点,让中耳通气。

    但也不是人人都行。有人吹完耳朵更疼,甚至鼓膜穿孔。医生早提醒过,“别使劲猛吹,缓缓来。”我也试过一次太用力,耳朵刺痛,好几分钟缓不过来,吓得再也不敢。

    最怪的是,效果不稳定。今天通了,明天又堵......有时吹五次都没反应,第六次突然“啪”一下,世界清净。朋友说可能是心理作用.可我知道不是。那种耳朵被打通的感觉,实实在在,骗不了自己.

    中间停了两天,懒得找气球。结果耳朵又开始嗡嗡响,夜里翻身,液体晃动的声音特别清楚。赶紧翻出剩下的紫色气球,补上。三天后,又找回那点轻松感。

    医生两周后复查,扒拉耳朵,“嗯,积液少了。”我没说吹气球的事,他倒主动问:“坚持做了吗?”我点头。他笑了笑,“老办法,土是土了点,可有用。”

    原来不是瞎编.小时候学校体检,也有让娃儿吞口水、嚼口香糖的,都是为了活动咽鼓管。坐飞机耳朵不舒服,空姐让你嚼糖,一个道理。身体有些小问题,不一定非得靠药。有时候,最笨的办法,反而最直接。

    但别以为这就万无一失。有个同事听说我在吹,也跟着试......结果越吹越堵,耳朵还流黄水。后来去医院,说是感染加重,得重新用药。这事儿,真得看情况。炎症正发作时,乱吹可能适得其反。得等急性期过去,医生点头了,再慢慢来!

    我现在基本一天两次,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气球换成那种长条的,能吹成小狗形状的那种。吹着玩,顺便治病。耳朵没全好,但比之前强太多!至少开会时能听清领导讲话,不用老问“您刚说啥?”

    有时候想想,现代医学这么发达,CT、抗生素 手术刀样样齐全,可到,还得靠一个几毛钱的气球。科技没解决的问题,老法子悄悄补上了。

    也不是所有病都能这么治。糖尿病你吹气球没用,骨折更不行。可中耳这点事儿,偏偏和呼吸 压力 一点点巧劲有关.身体有时候很聪明,它知道怎么调自己,只要你给它一个机会......

    前几天路过小学门口,看见孩子在玩气球。一个女孩拼命吹,脸通红,气球还没鼓起来。她妈在旁边喊:“慢点,别呛着!”我站在那儿看了会儿,忽然觉得,这画面一点都不傻。

    治病嘛,有时候就得回到最简单的动作。吸气,憋住,鼓起腮帮子,把气往耳朵里送。一下,两下,三下。

    不知道下一个气球会不会破。但只要耳朵还能“啪”地响一声,我就还得吹下去。

    反正,药瓶子已经空了三回,气球才用了不到十个.

    值了。

    这就是关于文章《“中耳炎医生让吹气球”》的问答内容。希望你能少生气,少烦恼,多放松,多休息。情绪稳了,身体也会跟着好起来。健康小贴士:少吃油炸的,多吃蔬菜,身体会更轻松.

    2025-09-28 1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