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耳朵疼,半夜哭得厉害,家长一摸脑袋就懵了——怎么又中耳炎了?上个月才刚输完液。这玩意儿咋老找上门呢?
耳朵里头那个中耳,其实是个小空腔,连着鼻子后头的咽鼓管。孩子小的时候,这根管子又短又平,不像大人那样斜着走。鼻涕 奶水、口水,稍微一呛,就容易倒灌进去。细菌跟着混进去,闷在里面繁殖,发炎肿胀,压力一大,耳朵就胀痛。三岁前的孩子,十个有八个都得经历一回!
特别是感冒之后。鼻塞流鼻涕,擤不得劲儿,孩子不会好好擤,一使劲儿全往耳朵里压。还有躺着喝奶的,尤其是抱在怀里喂,奶从嘴角漏出来,听着没事,其实可能顺着咽部进去了。夜里安静,耳朵一疼,孩子就坐起来哭,怎么哄都没用。
有时候不发烧,家长还蒙在鼓里。以为就是闹觉,或者长牙。可孩子老抓耳朵,摇头晃脑,吃饭时哼唧,晚上翻来覆去,这些信号得留意。等看到耳朵流黄水,那已经破膜了。鼓膜穿孔听着吓人,但多数能自己长好.问题是反反复复,一次两次,听力慢慢受影响。说话晚,听不清指令,老师说孩子注意力差,其实可能是耳朵没听见。
抗生素不是全能钥匙。有的是病毒性的,吃药也没用。滥用反而让细菌变狡猾.医生开药得看情况,化脓了可能要用,轻的靠身体自愈.可家长心急啊,总觉得不吃药不踏实。一发烧就往医院跑,排队两小时,开三样药,回来一顿猛喂。
预防比治疗难搞......增强体质听起来虚,但真有用。动得多的孩子,感冒少,耳朵出问题也少.家里空气干燥,加湿器开着,鼻黏膜湿润,不容易堵!过敏的孩子更麻烦,鼻炎常年不断,咽鼓管老处于半堵塞状态,中耳就像个闷罐子,气不通,液体排不出,炎症反复!
游泳也得小心。不是不让游,而是别让孩子在水里蹦跳太狠,耳朵进水后歪头单脚跳,轻轻拉耳廓让水流出来.洗头洗澡同理,小宝宝可以用棉球轻轻塞一下外耳,别塞深,别用棉签掏。越掏越推,耵聍堵住外耳道,闷出问题。
有个误区,觉得耳朵疼就是中耳炎。其实外耳道炎也会疼,甚至更剧烈。区别在于,中耳炎是耳朵深处痛,可能伴随发烧 食欲差;外耳炎是碰耳朵就叫,牵拉耳廓疼得厉害。但这对家长来说,哪分得清.还是得看医生,拿个小镜子照一照,或者用仪器看看鼓膜颜色和活动度。
最怕的是慢性积液.不疼不痒,孩子也不说,就是整天像在梦游,反应慢半拍.学校体检发现听力下降,一查中耳里全是淡黄色的液体,像糖浆一样黏在那里.这种情况不做干预,可能影响语言发育。有些地方会建议放通气管,把液体引出来,改善听力。但手术毕竟有风险,家长犹豫,拖着拖着,孩子都上小学了还没处理。
农村地区更麻烦......交通不便,小诊所看不准,一听“发炎”就打针。退烧了就觉得好了,实际上病根还在.等真正出现听力损伤,补救就晚了。
还有** 早产儿,免疫系统弱一点,得中耳炎的概率更高。托儿所里的孩子,交叉感染多,一个感冒,半个班跟着咳,接着耳朵出问题的也不少。集体环境就是这样,热闹背后藏着风险.
话说回来,不是每次耳朵不舒服都是中耳炎。出牙期牙龈肿,神经反射到耳朵,也会抓.耳朵里进个小虫子,嗡嗡响,孩子吓得直哭,看起来像急性发作。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还是观察。持续哭闹 拒食 体温超过38.5 耳朵有分泌物,这些情况得尽快看。平时注意喂养姿势,感冒时护理细致点,别让孩子平躺着喝奶或喝水。家里有人抽烟,尽量避开孩子,烟雾刺激呼吸道,黏膜肿,咽鼓管更容易堵.
中耳炎不算大病,但烦人。来得快,去得慢,反反复复。孩子遭罪,大人累得够呛。有些人觉得“长大就好了”,确实很多五岁以后发作少了。可前面这几年,每一次发烧夜醒,都是煎熬。
别等出事再着急.日常的小细节,比如擦鼻涕别两边一起捏,要一边一边来;室内通风,减少尘螨;孩子感冒后期鼻涕变黄变稠,及时清理……这些动作不起眼,但拼起来就是防线。
有时候看着孩子睡着了,呼吸均匀,耳朵安安静静,心里才踏实下来。希望这一觉,能久一点。
看完“儿童怎么会得中耳炎”这篇文章,愿你每天心情好,身体也舒服。天气不错的话,出门走走,晒晒太阳挺好的.别老躺着,多起来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
2025-09-26 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