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嗡嗡响,有时候还流点黄水,躺下睡觉一侧压着耳朵,闷闷的,像塞了团棉花。慢性中耳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拖着不治,听力慢慢就下来了。有人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可这玩意儿哪是能忍的?时间一长,鼓膜穿孔 听小骨腐蚀,甚至面瘫都有可能。
治疗嘛,先得搞清楚类型。有的是反复化脓,耳朵往外流东西,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的不流,但耳朵堵得慌,听力下降,可能是胆脂瘤型,这种更危险,听着名字吓人吧?其实不是肿瘤,是一种皮肤组织在不该长的地方长了,慢慢把骨头啃掉。别等它自己好,越拖越麻烦。
第1步,去医院看耳鼻喉科。医生拿个耳镜往里一照,基本就能看出个大概。有时候还得拍个颞骨CT,看看骨头有没有被侵蚀。别嫌麻烦,这一步跳不得。有些人自己滴药,药店买瓶氧氟沙星滴耳液,滴几天觉得不流了,好了?错。表面看着干了,里面可能还在悄悄破坏。特别是胆脂瘤,光靠药没用,手术.
说到药,抗生素滴耳液确实常用.但得注意,如果鼓膜穿孔了,有些药不能乱用,比如含酚类的,对内耳有刺激。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合适的.口服抗生素一般只在急性发作、耳朵周围红肿疼的时候才用,平时不主张长期吃。
保持耳朵干燥特别重要。洗澡洗头怕进水,有人用棉球蘸点凡士林塞耳朵,也行。游泳就别想了,除非戴专业耳塞。有次碰到个患者,天天去泳池游三千米,耳朵一直不好,停了半年才稳定下来。湿气进去,细菌繁殖快,等于给炎症“施肥”!
还有人喜欢掏耳朵,越掏越上瘾.慢性中耳炎的人,千万别自己拿棉签使劲挖。耳道本来就窄,再一刺激,发炎更重。耳垢多的话,让医生处理,他们用生理盐水冲洗,安全。
药物控制只是辅助。真正要解决问题,尤其是有胆脂瘤或者长期流脓不止的,得考虑手术。常见的是鼓室成形术,修补鼓膜,清理病灶。手术不是**保险,但多数人术后耳朵不再流脓,听力也能改善一点.当然,也有风险,比如术后感染 面神经损伤——虽然少见,但不能完全排除。
手术后恢复期得小心。三个月内别坐飞机,气压变化大,影响愈合.也不能剧烈运动,出汗进耳朵也不好。定期复查,医生看看伤口长得怎么样,有没有复发迹象。
生活上也要配合......抽烟的人戒了,烟雾刺激黏膜,耳朵里的分泌物排不出去......饮食清淡些,辛辣油腻少吃,上火了耳朵也容易发作。睡眠要规律,免疫力一低,老毛病就冒头。
孩子得这个病的也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看电视总调大音量,或者老师反映上课走神,答非所问,别光以为是注意力问题,可能是耳朵出状况了......儿童表达不清,容易耽误。有个五岁小孩,家长以为他调皮不听话,结果一检查,双侧中耳炎,积液很多,做了鼓膜置管才好转。
中医也有办法,比如针灸 中药熏蒸,有些人觉得有效。但得承认,证据不够充分,不能替代西医治疗。偏方更别乱试,什么草药汁滴耳朵,搞不好加重感染.
最怕的是拖成慢性,耳朵反反复复,最后听力长久受损.成年人还能忍,孩子语言发育期受影响,说话晚 发音不准,连带学习都受牵连。一旦怀疑,早点查。
有时候耳朵不疼了,也不流了,人就放松警惕。可中耳炎像野草,根没除干净,一场感冒、一次鼻炎发作,它又冒出来。鼻腔和耳朵通过咽鼓管连着,鼻炎严重时,咽鼓管不通,中耳压力失衡,积液就来了。
,鼻炎也得治。过敏性的喷点激素鼻喷剂,慢性鼻窦炎该用药用药。别觉得鼻子的事跟耳朵没关系,它们是一条线上的。
慢性中耳炎不是绝症,但得认真对待。不痛不痒时不等于没事.该检查检查,该手术手术,日常护理跟上。听力这东西,坏了很难回来.别等到听不清别人说话,才后悔当初没当回事。
耳朵的问题,有时候小,有时候大。关键看你怎么应对。
读完这篇文章,希望你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心情好,情绪稳,身体也更棒。健康小贴士:每天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心情才会更好!
2025-09-26 17: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