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堵住,像塞了棉花。坐飞机下来那会儿,耳朵“砰”一下,疼得厉害.后来开车上山,耳朵又开始胀,一吞口水就咯噔响。医生说是气压性中耳炎——说白了,就是耳朵内外压力不平衡,鼓膜被压着,动不了.
这病不算多吓人,但真难受。头一低,耳朵嗡嗡响;嚼东西时还带着回音,像在桶里说话。有时候鼻塞,耳朵更堵,躺下也不管用。小孩更麻烦,不会表达,光是哭闹,家长还以为是感冒!
最常见的情况是坐飞机、坐高铁进隧道 爬山。耳朵适应不过来,中耳腔里的空气没法及时调节。咽鼓管——就是鼻子后面通到耳朵那根小管子——要是本来就有点肿,比如感冒了、过敏了,那就更容易出问题。它一堵,压力差就来了,鼓膜被吸住,发闷,甚至积水。
怎么办?先别急着吃药。试试简单法子。打哈欠,用力一点,张大嘴,让耳朵“啪”地通一下。嚼口香糖也行,特别是飞机下降那十分钟,提前嚼,别等耳朵疼了再动。吞咽动作能打开咽鼓管,平衡压力。捏住鼻子,闭嘴,轻轻往鼻子里鼓气——这叫瓦尔萨尔瓦动作.但别太用力,有人一使劲,耳朵反而更疼,搞不好把鼓膜弄伤。
小孩子不会自己做这些,大人可以喂点水,让他喝,或者给个奶瓶 安抚奶嘴,靠吸吮带动咽鼓管开合.婴儿坐飞机前安排睡觉时间,睡着了吞咽少,不容易出问题,但降落前提醒喂点奶,帮助通气。
如果已经堵了两三天,耳朵持续发闷,听声音像隔着层布,可能中耳已经有积液。这时候光靠动作不管用。有些人用滴鼻药,比如含麻黄碱的,收缩鼻黏膜,让咽鼓管松一点。但这东西不能连用超过五天,不然反弹更堵.尤其是有高血压的,小心心跳加快。
还有人试蒸汽熏鼻子,拿热水杯,盖条毛巾,吸热气。确实舒服些,鼻腔湿润了,咽鼓管周围组织也松快。但别烫着脸,尤其孩子,离远点.加点薄荷脑?有人觉得灵,有人闻了头疼,看个人反应。
真正拖久了,耳朵反复堵,听力下降,医生可能会建议做个耳镜检查。看到鼓膜内陷 发灰,甚至有液平面,就得考虑用药......抗生素不一定需要,除非明确有细菌感染。更多时候是用点促排的药,比如桃金娘油这类植物提取的,帮助黏液排出。配合抗组胺药,如果是过敏引起的鼻堵.
别乱掏耳朵。越掏越刺激,外耳道一发炎,整个耳朵更敏感.棉签都不推荐伸进去,何况挖耳勺。清洁只做外耳就行。
游泳后耳朵进水?侧头跳几下,单脚蹦,让水流出来。别拿吹风机对着吹,热风容易烫伤皮肤.自然晾干最安全。
最怕的是反复发作。一年好几次,耳朵总是闷,听力波动......长期下去,鼓膜可能变厚、萎缩,甚至影响听力神经.这种得认真查原因......是不是慢性鼻炎?鼻中隔偏了?腺样体肥大?尤其孩子,睡觉打呼、张嘴呼吸,很可能腺样体堵住了后鼻孔,连带咽鼓管开不了。
治疗就得从根源来.鼻炎控制住,鼻腔通了,耳朵自然轻松。有些情况需要手术,比如鼓膜穿刺抽液,或者放个小通气管,让中耳和外界通气。管子几个月自己掉,期间注意别让脏水进耳朵。不是大手术,门诊就能做,但得评估风险收益。
预防比啥都强。坐飞机前别硬扛感冒。发烧 鼻塞严重,尽量改期。实在不行,上飞机前半小时用滴鼻剂,提前打开通道。登山时别一口气往上冲,慢点走,常停下喝水,促进吞咽。
耳朵的事,别不当回事.有人觉得“过几天就好了”,结果拖成慢性。耳朵闷久了,脑子也昏沉,注意力难集中。学生上课听不清,老人误以为耳背,其实是中耳问题。
还有,别迷信“排毒”“清耳”的广告。什么负压吸引、磁疗耳贴,听着玄乎,没多少证据支持.老老实实调理鼻腔,改善生活习惯,才是正路.
抽烟的人注意,烟雾刺激鼻咽部,咽鼓管更容易出问题。家里有小孩的,二手烟更要避开。空气干燥?加湿器用起来,尤其冬天暖气房,湿度太低,黏膜干,功能差......
最后提醒一句:耳朵突然聋了,伴剧烈眩晕,别当成普通中耳炎。可能是突发性耳聋,黄金治疗期就三天。马上就医,拖不得.
气压性中耳炎,多数能自愈,方法简单。关键是早察觉,早干预。动作、药物、生活习惯配合着来。反复发作的,得深挖原因,别光治标.耳朵和鼻子本人,一个不通,另一个准受影响!照顾好鼻子,耳朵才能轻松喘气......
,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多了解一些关于“气压性中耳炎怎么消除”的知识,对身体有好处。心态也很重要,每天保持好心情,别着急,别上火。心情好了,身体也会慢慢变好。健康是一种习惯,养成了,就不怕失去。
2025-09-25 15: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