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疼。那种从里面往外炸开的疼,像有人拿针在耳膜上慢慢戳。坐飞机,本来是件平常事。可一上天,耳朵就开始不对劲。气压变了,耳朵堵住,咽鼓管不张开,中耳里压力失衡......一开始只是闷,像塞了团棉花。后来变成胀,再后来——疼得想撞墙。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吞口水没用,嚼口香糖也没用,打哈欠试了十几次,脸都僵了,耳朵还是死死地闭着。飞机还在爬升,耳朵里的压力越来越大......像有股力量在往里压,又像有东西要爆出来。小孩哭,可能也是因为这个。他们不会调节,只会用哭来表达疼......
我试过捏鼻鼓气。轻轻的,怕弄伤。结果更糟。压力反冲回来,耳朵嗡的一声,疼得眼前发黑。那一瞬间,脑子里闪过念头:会不会聋?会不会一直这样?然后自我安慰:不会的,等落地就好了。可没人告诉你,这个“好”要多久。
有时候,明明已经降落半小时了,耳朵还是闷.听声音像隔着水,自己说话的声音在脑袋里回荡.走路都有点飘。地铁进隧道,气流一变,耳朵又抽一下。吃饭时咀嚼的动作牵扯到耳根,隐隐作痛。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这次真的搞坏了。
以前不知道这病叫航空性中耳炎。只知道坐飞机会耳朵不舒服。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很多人有这问题.感冒的时候最危险。鼻塞,咽鼓管本来就肿,飞机一升一降,根本来不及平衡压力。偏偏有人赶行程,发烧还硬上飞机。结果呢?耳朵疼得睡不着,连带头疼,太阳穴突突跳。
有个朋友说,他坐一趟长途航班,耳朵疼了整整三天。第3天晚上,突然耳朵一松,像水管终于通了,一股暖流滑过。但听力还是模糊,去医院,医生说是中耳积液。开了药,说要观察。他自己嘀咕:早知道就不该在感冒时登机。
还有人说,坐完飞机耳朵一直响。不是疼,是嗡嗡的,像有只蚊子在颅内盘旋。白天忙,感觉不明显。晚上安静下来,那声音就冒出来。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去检查,说可能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后遗症。治起来慢,吃药 做训练,还得改生活习惯。
其实预防办法不少。比如,起飞降落时多吞咽,婴儿可以喂奶或给安抚奶嘴。感冒严重就别坐飞机。真要坐,提前用减充血剂,但不能长期用,不然鼻黏膜会反弹更肿。有些人带耳塞,特制的那种,据说能缓释压力变化.效果因人而异。我戴过,感觉像是心理安慰。
最怕的是反复发作。一次两次还能扛,次数多了,耳朵变得敏感。哪怕坐电梯太快,耳朵也会不适.有次我去地 下车库,电梯往下冲,耳朵猛地一沉,立刻疼起来。那一刻真觉得荒唐——现在连楼都不能下了?
医院里见过一个大叔,耳朵疼半年了。他说每次坐飞机都忍着,以为扛过去就好.结果越来越糟,最后听力下降,医生说鼓膜有点粘连。治疗过程慢,每天要做咽鼓管吹张,脸憋得通红,像在用力排便。他苦笑:“早知道重视点。”
也有人不当回事。耳朵疼?忍一忍呗。反正迟早会好。可身体的事,哪有那么多“迟早”。小问题拖成慢性,修复起来难。耳朵这地方,精密得很,又藏在头骨里,看不见摸不着,出问题了只能靠感觉。等到感觉强烈,往往已经晚了一步。
我不是医生。说不出专业术语。但我知道疼是真的。那种从深处传来的压迫感,让人坐立不安!看窗外云层翻滚,阳光刺眼,心里却只想快点落地。飞机广播说“已平稳飞行”,乘客放松,我看空姐推餐车,心想:你们知道有人耳朵快炸了吗?
有时候,环境也在添乱。空调太冷,鼻子开始堵。机舱干燥,黏膜干涩,咽鼓管更难打开。邻座大声打电话,你不想理,但每句话都像在刺激神经。耳朵疼的时候,整个人变得烦躁,一点小事都能点燃情绪......
后来学乖了。坐飞机前一定检查耳朵和鼻子。感冒?延期.鼻炎犯了?先调几天再说。包里常备生理盐水喷鼻剂,登机前喷一喷.嚼口香糖从起飞咬到降落。实在不行,就主动跟乘务员说,能不能换个靠前的座位?听说前舱压力变化小一点。没人保证有效,但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疼过的人才懂.那种无助感。明明天上飞着,脚下是城市灯火,可你只关心耳朵什么时候能松。世界再大,此刻只想回到地面,安静地听一声清晰的鸟叫。
也不是每次都倒霉。有些航班顺顺利利,耳朵毫无感觉.可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更折磨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不会踩雷。就像天气,看似晴朗,突然一场暴雨。
现在,只要能不坐飞机,尽量不坐。高铁慢点就慢点,至少耳朵安全.耳朵这东西,平时不显山露水,一出问题,整个生活节奏全乱。听不清对话,开会走神,别人以为你态度不好。其实你只是在努力捕捉声音的轮廓。
疼过了,才明白小事有多重要。
,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航空中耳炎特别疼”的知识。平时要提高警惕,积极预防疾病。每天保持好心情,身体更健康。吃得好,睡得香,多喝水,少熬夜。天天运动,别偷懒。健康是最重要的,平安就是幸福。祝你一年四季都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健康小提示:生活有规律,身体更稳定。
2025-09-25 15: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