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堵住了,像塞了团棉花。说话自己听着都闷,走路时还嗡嗡响。有时候一低头,感觉里面有水晃荡——这可不是游泳进水那么简单。
医院里头,医生拿个小灯照耳道,看鼓膜颜色。正常是灰白色带点珍珠亮光,要是发黄 发橙,甚至有点往内塌陷,那就有问题了。鼓膜不动弹,或者动得特别迟钝,八成是背后有积液。这时候医生可能会说:“中耳出问题了。”但话没说完,转头让你做个听力测试。
听力室安静得吓人。戴个耳机,嘀嘀声忽左忽右。音量越来越小,你得在听到的瞬间按按钮。有些人反应慢半拍,不是不认真,是真的听不清。这种“传导性听力下降”,常常就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信号。声音传不进去,像门关了一半。
还有个玩意儿叫声导抗。塞个橡皮头进耳朵,噗地打一股气。机器测鼓膜在压力变化下的活动度。曲线要是变成一条平线,或者峰值压得特别低,说明中耳负压,液体可能已经悄悄积在里面了。小孩做这个检查,常吓得直哭,家长还得按着手。
鼻咽部也不能忽略。特别是大人,医生会从鼻子捅根软管进去,细镜子绕到后面看看。腺样体肥大?鼻咽肿块?这些都能堵住咽鼓管开口。管子通不了气,中耳就成了真空罐,外面组织渗出液体填进去。时间一长,黏糊糊的,排不出去。
孩子不会说耳朵不舒服。他们只是老是拍脑袋,看电视调大声,或者上课走神。老师反映注意力差,家长以为是调皮。拖了几个月,突然发现孩子说话带鼻音,像是永远感冒。这才想起来看耳朵.
有时候感冒好了,耳朵还是堵着。擤鼻涕太猛,反而把鼻腔细菌和病毒挤进咽鼓管。本来短又平的小孩咽鼓管,更容易被感染波及......腺样体就像门口的守卫,肿起来就把通道堵死了。
X光现在用得少。CT倒是能看骨头和空腔结构,但辐射大,一般不第一选择。除非怀疑肿瘤或严重畸形,否则没人轻易开单。核磁对软组织清楚,可费用高,排队久,普通炎症犯不着上这么重的装备。
最简单的办法反而是鼓膜穿刺。局部麻醉后,针尖轻轻扎进鼓膜,抽出透明或淡黄色液体。一抽完,病人立刻觉得耳朵“通”了。但这属于有创操作,通常只在反复发作 长期不愈的情况下才考虑。
药物治疗先来一轮。鼻喷激素减轻黏膜肿胀,促纤毛运动的药帮助排液,抗组胺药对付过敏因素.有些人吃了几天觉得好了,停药又复发.断断续续三四个月,耳朵始终不清爽。
儿童发病率比成人高得多。六岁前基本人人都有过一次。幼儿园集体生活,交叉感染多,加上免疫系统没发育好,稍微着凉就中招。有的娃睡觉打呼噜,张嘴呼吸,十有八九腺样体有问题,连带着耳朵遭殃。
也有成年人突然发病。坐飞机降落时耳朵疼得厉害,下来之后一直没恢复.高压环境改变太快,咽鼓管来不及调节。再加上本身有点慢性鼻炎,雪上加霜。
治疗周期长短不定。轻的两周自愈,重的拖半年。关键是找到原因。是过敏?是鼻窦炎?还是胃酸反流刺激咽鼓管?每个人不一样。有人光治耳朵,不管鼻子,结果反反复复。
鼓膜如果长期受压,可能会变薄 萎缩,甚至出现粘连。本来能振动的膜,硬生生贴在听小骨上,听力损失就不可逆了。别觉得“只是有点闷”,拖久了麻烦更大!
游泳的人要小心.耳朵进水不算事,怕的是呛水时细菌顺着咽鼓管逆行。尤其是水质差的地方,感染风险更高。泳后耳朵痒 流水,别随便滴药水,搞不好越滴越糟.
饮食上也得注意。牛奶 甜食吃多了,痰湿重,有些人发现少吃这些,耳朵出问题的频率降了。当然这不是科学定论,但个体差异确实存在。
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别硬扛。该查就查,该治就治。耳朵这地方,看似小毛病,真出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听不清对话,开会漏信息,聊天总让别人重复,日子过得憋屈。
最后提一句,有些老年人听力退化,误以为是分泌性中耳炎......其实可能是老年性耳聋。两者处理方式完全不同,混淆容易耽误事.年纪一大,各种问题掺在一起,更得仔细分辨。
检查手段虽多,核心就几点:看鼓膜 测听力 查咽鼓管功能.结合病史,大致能判断。不必追求一步到位,一步步来,总有线索浮出来.
讲完啦!最后,保持好心情,积极面对每一天.多学点健康小常识,对自己有好处。祝你每天开心,身体倍儿棒,胃口好,睡得香。记得多喝水,别总熬夜,天天运动别偷懒。健康最重要,平安最幸福.愿你四季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健康小提示:心情好了,气色就好,身体也更棒!
2025-09-25 1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