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之后,整个人都不对了。头昏,闷着,像被棉花塞住,说话自己听上去都隔着一层塑料袋!一开始没当回事,谁还没游个泳呢?水进去甩两下不就得了。可这次不一样,甩了十几次,跳了,歪头跑了,还是嗡嗡响,夜里躺下更糟,侧哪边哪边堵.
第3天开始疼.不是尖锐那种,是闷在里面深处的痛,一碰耳廓就抽一下。吃饭时下颌动,牵得耳朵也跟着跳.这才慌了神,去医院。医生拿个小灯照了照,又掏了掏,说:“中耳炎,挺重了。”
原来水没排出来,卡在鼓膜后面。细菌趁机繁殖,发炎了!鼓膜红得厉害,有点肿,压力一大,耳朵就像被压住的气球,胀,闷,听力也模糊了......医生开了药,抗生素滴耳液,还有口服的消炎药。叮嘱别再游泳,别让耳朵沾水,睡觉尽量别压患侧。
吃药头两天没感觉好转。反而耳朵里开始有液体流出来,黄黄的,带点味儿。心里咯噔一下,不会烂了吧?上网搜,越看越怕,说什么鼓膜穿孔 听力长久损伤的都有。后来才明白,这是炎症在排脓,正常反应.但那几天真难熬,耳朵像被人塞了湿纸巾,走路都飘。
最烦的是脑子不清醒。注意力集中不了,开会听着听着就走神,同事说话得重复两遍才听清.坐地铁,报站声听不清,错过一站。朋友说我反应慢半拍,其实不是不想回应,是耳朵接收信号出了问题.
一周后症状缓了些。脓少了,疼痛减轻,耳朵也不那么胀了。但听力恢复得慢,像收音机信号不好,断断续续。医生说这得时间,炎症退了,积液慢慢吸收,才能恢复正常。急不得......
回想起来,进水那会儿处理方式可能也有问题。以前都是用棉签抠,想着把水吸出来.现在知道错了,棉签反而把水推得更深,还可能划伤外耳道。正确做法是歪头 单脚跳,或者用手掌捂住耳朵快速松开,靠气压差把水“吸”出来。热毛巾敷耳朵也有帮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还有人用吹风机低温远距离吹,据说能加速蒸发。试过一次,离得太近差点烫着,后来再也不敢乱来。耳朵这地方,娇气得很,一点不当操作就能惹出大麻烦。
游泳前要是耳朵容易进水,戴泳帽加耳塞。尤其小孩,耳道短,更容易灌水。有些人天生耳道弯曲,水进去就不爱出来。这种更得小心.游完马上擦干,别等回家再说.
中耳炎治好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复发很常见,尤其感冒后.鼻腔和耳朵通过咽鼓管连着,鼻塞时用力擤鼻涕,压力一变,细菌就往上跑。那次我刚好赶上有点鼻炎,擤得猛了,医生说这可能是诱因之一。
后来养成了习惯,感冒时不捏鼻子擤,而是轻轻按住一侧鼻孔,一个一个地通。打喷嚏也张嘴,不让压力全冲耳朵去。吃饭细嚼慢咽,避免咀嚼动作牵扯耳部神经.
康复阶段最忌焦躁。总觉得自己好得慢,天天拿手机测听力,结果越测越焦虑。其实身体需要时间,药效也不是立竿见影。按时吃药,保持耳朵干燥,比啥都重要。
有次洗澡,不小心溅了点水进去,立马紧张得不行,赶紧拿吹风机低档远远吹。结果皮肤倒是干了,耳朵里反而更痒。后来才知道,过度干燥也会刺激耳道,引发不适。平衡才是关键。
三个月后再去复查,鼓膜基本恢复正常,积液没了。医生说可以慢慢恢复运动,但半年内别潜水,别飞高空,气压变化太大会影响耳朵.
现在听到别人说“耳朵进水没事,晃晃就好”,总想提醒一句:真不一定.尤其是反复发作 长期不愈的,背后可能藏着慢性问题.别拿耳朵开玩笑,它比想象中脆弱。
游泳是好事,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可一旦耳朵出问题,乐趣全无。那种闷着 听不清 脑袋沉的感觉,经历过一次就不想再有第2次。
啊,下次下水前,多花三十秒戴个耳塞,值。进水后别瞎掏,科学处理。不舒服早点看,别拖成中耳炎.耳朵不喊疼的时候,我们常忘了它多重要。一出事,才知道——听清楚这个世界,原来是种奢侈。
这就是关于“游泳耳朵进水后中耳炎”的内容!记得每天晒晒太阳,补点维生素D,对骨头和身体都好。健康小贴士:每周抽空去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
2025-09-24 1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