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马鞍山中耳炎

    马鞍山,长江边的小城。风从江面吹过来,带着湿气,钻进耳朵里,像是谁在耳边低语。中耳炎这事儿,在这儿不算稀奇。春天梅雨季,空气黏糊糊的,小孩儿一感冒,耳朵就开始嗡嗡响。大人常不当回事,说“过两天就好了”,可有时候,那点小毛病就赖着不走。

    医院走廊里,总能看见抱着孩子的母亲。有的孩子哭闹不止,小手不停地抓耳朵,脸都抓红了。护士走过来说:“又一个中耳炎。”语气平淡,像是在说今天食堂的菜咸了。医生戴着口罩,只露出眼睛,翻着病历本,问了几句,开药,打针,流程熟得像煮面条——水开了,下面,捞出,加调料,端走。

    可真就这么简单?未必。有个老头,姓李,住金家庄那边,年轻时在船厂干活,常年泡在潮湿环境里......四十岁那年耳朵开始出问题,一开始是听力下降,后来一变天就疼。他拖了十几年,直到有次夜里疼醒,满床打滚。送去医院,鼓膜穿孔,积液流出来,医生摇头,“早该治的......”

    中耳炎,听起来像个小病。但拖久了,耳朵可能就废了。尤其是慢性那种,反反复复,像阴雨天的老寒腿,说来就来。马鞍山这边,气候确实容易诱发。冬天冷,夏天闷,春秋又潮,耳朵里的通道本来就窄,一发炎,肿起来,压力上不去下不来,人就难受。

    也不是没人重视。花山区有个小学,校医每到换季就提醒家长:别让孩子躺着喝奶,别随便掏耳朵,感冒了要留意耳朵反应。话是说了,听进去的有多少?放学接孩子的队伍里,多少小孩鼻涕拉遢还啃着辣条,家长一边递纸巾一边说“没事,扛两天”。

    药店倒是热闹.货架上摆着各种滴耳液,包装花花绿绿,写着“消炎止痛”。有人进来直接问:“耳朵疼,哪个管用?”店员推荐这个那个,收钱走人。可中耳炎分类型啊,化脓的 渗出的 急性慢性,乱用药,可能越治越糟.有个人自己买药滴,结果耳朵更堵,去医院一查,真菌感染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时搞义诊。医生拿着耳镜照一照,当场就能看出问题.可惜来的人不多.年轻人忙,老人嫌远。有次活动来了十多个,一半是凑热闹量血压的,真正看耳朵的没几个!医生苦笑:“知道的人不来,来的人不知道。”

    还有个误区,很多人觉得耳朵流脓就是好了,在他们看来,液体排出来,等于“毒”放掉了。其实不然。鼓膜破了,反而更容易二次感染。有个小姑娘,十二岁,暑假游泳回来耳朵疼,家里人让她滴点药,结果两周后高烧不退,送到市医院,说是中耳炎引发乳突炎,得住院。

    治疗方式也五花八门!正规的是抗生素 滴耳液 必要时手术。但也有人信偏方。听说采草药捣碎塞耳朵,或者用热盐袋敷。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说“以热驱湿”。可高温一敷,炎症反而加重.有个男人试了,耳朵肿得像馒头,半夜敲急诊门。

    马鞍山的医疗资源算不上多丰富,但基本的诊疗还是有的!几家大医院耳鼻喉科排班稳定,设备也够用。问题不在技术,而在意识。太多人把耳朵当次要器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耳朵疼?忍忍吧。

    儿童更麻烦。小孩子不会表达,只能哭闹。家长误以为是闹脾气,打骂一顿。等发现不对劲,往往已经发展成慢性。幼儿园老师有时能察觉,孩子叫名字没反应,看电视调特别大声。可老师不是医生,提醒了,家长也不一定当真。

    也有例外。湖东路那边有户人家,父母都是教师,孩子三岁时查出分泌性中耳炎,立刻干预,定期复查,到现在听力正常。他们坚持一点:身体任何异常都不能拖。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大多数人还是等到疼得受不了才去医院。

    城市不大,人与人之间消息传得快。谁家孩子治好了,谁家老人耳朵聋了,饭桌上都能聊几句。可聊天归聊天,落到自己头上,态度又变了。“我小时候也这样,后来就好了。”这种话,成了拖延的卵口。

    其实预防没那么复杂。保持耳道干燥,感冒及时处理,别让鼻涕倒灌进咽鼓管。游泳戴耳塞,洗澡小心进水......这些小事,坚持下来,能省不少麻烦。但人总是侥幸,总觉得倒霉事轮不到自己。

    前阵子下雨连着下了一个礼拜.医院耳鼻喉科候诊区坐满了人,咳嗽的,擤鼻涕的,小孩抽泣的。医生中午都没法按时吃饭......一个年轻医生摘下口罩喝了口水,说:“这段时间,中耳炎的特别多.”

    窗外雨还在下......江面灰蒙蒙的,远处炼钢厂的烟囱冒着烟。这座城市安静地运转着,而人们的耳朵里,或许正藏着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要及时治疗,对身体有好处。   关于“马鞍山中耳炎”的内容就这些了。   希望你少点烦恼,多点笑容。   身体越来越强壮!   平时动一动,吃点清淡的。   健康小提醒:冬天要保暖,别让寒气伤身。

    2025-09-24 08: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