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这玩意儿说来就来。太阳底下站个十分钟,脑袋就开始嗡嗡响,像是有只蜜蜂在颅骨里撞来撞去。有人觉得热了就是出汗多,喝点水就行,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去年夏天,老李在工地扛钢筋,中午一点多,地面烫得能煎蛋.他蹲下系鞋带,一起身,眼前一黑,整个人栽下去了。工友喊他没反应,脸通红,汗出得跟水洗似的,但皮肤烫得吓人,摸一下手都像碰到炉子。
送到医院时,体温40.3℃。医生说是热射病,最严重的那种。抢救室里忙成一团,冰袋往腋窝 脖子、大腿根塞,静脉输液哗哗地冲,心电监护仪滴滴滴地响。老李的肝酶指标飙到正常值的八倍,肾也不行了,肌酐翻了三番.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命不一定保得住。
中暑不是小事!很多人以为就是头晕、恶心,休息一会儿就好。可它分三类: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的时候,可能只是出汗多、口渴、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候要是能躲进阴凉地,喝点含盐的水,大多能缓过来.可一旦发展到轻症,就会出现头痛、恶心 呕吐、皮肤灼热或湿冷,体温升到38℃上面。这时候人已经不太清醒了,走路打飘,说话颠三倒四。
再往下走,就是热痉挛 热衰竭、热射病。热痉挛是肌肉抽筋,尤其是小腿肚子,疼得直不起腰......热衰竭更麻烦,血压掉下来,脉搏细弱,脸色煞白,出冷汗,意识模糊。而热射病,直接是体温调节中枢崩溃。身体像个失控的锅炉,温度一路狂飙,超过40℃,大脑开始受损,抽搐、昏迷,多器官跟着罢工。
诊断这事儿,有时候也看运气。病人送来时家属说不清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有没有基础病,吃了什么药。有的老人本来就有高血压,吃利尿剂,容易脱水,再加上天热,一出门就倒了。查血发现电解质乱成一锅粥,钠低钾低,血糖忽高忽低。CT脑子没出血,但磁共振显示脑组织有点水肿。这些都不是立刻能下的结论,得等结果,等时间,等病情变化.
治疗上,核心就两个字:降温。越快越好!衣服扒了,风扇对着吹,酒精擦浴,冰帽戴头上,静脉输冰冷生理盐水。环境温度控制在20℃以下。有地方用冰水浸泡,但得小心别让体温降太猛,反而引发心律失常。补液也得讲究,光给清水不行,得加盐,不然血钠更低,脑子更肿.要是肾功能坏了,还得考虑透析。
恢复过程慢得很。老李在ICU住了七天,醒来第1句话是“我怎么在这儿”。记忆断片,记不清倒下前的事。后来转到普通病房,走路还得扶墙,手抖,注意力差。医生说神经损伤要慢慢养,三个月内别干重活。他老婆天天叹气,说早知道就不让他顶着太阳干活。
预防比啥都强。高温天尽量别外出,尤其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出门的,戴帽子、穿浅色宽松衣服,随身带水,小口喝,别等渴了再喝。体力劳动者两小时轮换一次,找个阴凉地歇脚!老年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更得小心,屋里闷着也不行,得通风,有条件开空调。
有一回社区搞讲座,讲中暑急救。大妈问:“要是人晕了,能不能掐人中?”医生摇头,说没用,关键还是降温送医。还有人说灌藿香正气水,医生皱眉,“那里面有酒精,肝不好的人喝了更糟。”正确做法是挪到阴凉处,脱衣散热,扇风,湿毛巾敷大血管位置,尽快打急救——虽然不能提号码,但意思大家都懂......
中暑这事,看着简单,真碰上了,谁都不敢大意。医院每年夏天都要收十几例,严重的基本都是户外作业的、独居老人、或者运动过量的年轻人。有个大学生跑五公里,非要在正午跑,说要挑战极限.跑到三公里,腿一软,栽草地上。同学以为他装的,踢了两脚没反应,才慌了神。
记录病例时,写“患者于高温环境下持续活动约两小时后突发意识丧失”,听起来冷静客观。可背后是汗水浸透的衣服、晒脱皮的脸颊、家人哭红的眼睛。医学描述抹掉了痛感,但现实里,没人笑得出来。
有时候,病历写完,医生还会补一句:建议避免高温暴露,注意补水。话很轻,分量却不轻。毕竟,太阳不会因为谁累了就停下。
最后,记得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帮到你。别总坐在办公室里,有空多出去走走,活动活动身体。血液循环好了,人也会更轻松。(健康小贴士:生活轻松点,身体也舒服。)
2025-09-24 07: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