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老人一得,真是折腾......耳朵闷,嗡嗡响,有时候还疼得睡不着。天冷的时候更厉害,一吹风,耳朵就跟塞了棉花似的,听不清。可别小看这病,老年人身体底子弱,拖久了容易出问题。
有次去亲戚家,他爸七十多了,说耳朵好几个月都不舒服.一开始以为是老了,听力退化。后来发现不对劲,耳朵流水,偶尔还有点臭味。这才去医院看了.医生说是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了。话说到这儿,其实很多老人都是这样,不舒服忍着,觉得“年纪大了都这样”,结果小病拖成麻烦。
治疗嘛,不是一刀切的。有的人用滴耳液就好转,有的人得吃药,甚至要手术。抗生素常用,但不能乱用。老人家肝肾功能不如年轻人,药量得小心!有些药说明书上写着“慎用”,医生也得掂量。我见过一个大爷,自己去药店买了消炎药吃,吃了两周不见好,反而头晕恶心。后来查肝功,有点损伤。这就不值当了。
滴耳液倒是方便,但操作也有讲究。头得歪着,患耳朝上,滴完还要保持姿势几分钟。有的老人手抖,滴不准;有的怕疼,不敢碰耳朵。家里人帮忙还好些,独居的就难说了。记得有个老太太,每次滴药都让邻居帮忙,一来二去成了习惯,可邻居也有事忙,中间断了几天,病情又反复了。
干耳朵很重要!洗澡 洗头不小心进水,等于火上浇油。有人拿棉球塞耳朵,结果棉絮掉进去,卡在耳道里,越弄越糟。正确做法是用干净纱布轻轻挡一下,别深塞。游泳更得避免,湿气重的地方少待。南方梅雨季,屋里潮得像水缸,这种环境对耳朵没好处。
饮食上也没那么玄乎。清淡点总没错。太咸 太油的东西少吃,辣椒也控制。有人信偏方,说喝姜汤能驱寒治耳病,结果胃受不了,拉肚子。偏方这东西,信一半就好。真要靠它治病,风险不小。
听力下降是常见后果。炎症反复,听小骨受影响,声音传不进去.有些老人开始不愿意说话,其实是听不清别人讲啥,干脆装聋作哑。久而久之,性格也变了,孤僻。这不是心理问题,是生理信号被忽略了。家人得多留心,别一句“他脾气怪”就打发了。
手术不是人人都要。穿孔小的,可能自己愈合!大的,或者反复流脓的,才考虑鼓室成形......手术有风险,全麻对老人负担大。恢复期也长,躺半个月不能动,对体力是考验。但不做,听力持续下降,生活质量直线落......这选择题,不好答。
康复期间最怕感冒。一咳嗽,一擤鼻涕,耳朵就胀。咽鼓管连着鼻子和耳朵,鼻塞时压力变化大,容易引发急性发作.冬天戴口罩,不只是防病毒,也是护耳朵。屋里空气干燥,加湿器开一开,别让鼻腔太干!
还有个细节,掏耳朵。很多人一辈子习惯用棉签或挖耳勺,觉得舒服。其实越掏越刺激,耳道皮肤薄,划破了就感染。耵聍(耳屎)本来有保护作用,除非堵住了,不然不用特意清理。医院有专业冲洗,安全得多。
治疗周期长短不一。快的一个月见好,慢的拖半年。关键在坚持。症状轻了就停药,是最常见的错误。炎症没彻底消,埋下祸根.下次发作,可能更难治。
社区卫生站也能处理一些简单情况。定期检查,比等到严重了再跑大医院强。医生换药 清理脓液,比在家瞎搞靠谱。有些地方还能预约上门,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是好事。
话说回来,耳朵的问题常和全身状况挂钩。糖尿病 高血压的老人,恢复慢!血糖高,伤口不易愈合,细菌还爱繁殖。这类人更得控制基础病,不然光治耳朵,效果有限.
夜里耳鸣吵得慌,可以试试转移注意力。听点轻音乐,或者白噪音。别盯着那声音看,越注意越睡不着。枕头稍高一点,减轻耳压。
最后想说,别把中耳炎当小事。耳朵不通,脑子反应都变慢。交流受阻,情绪也受影响。及时看,规范治,比什么都强。老人不说,不代表不难受。多问一句,可能就早发现一步。
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能痊愈。有些人好了七八分,剩下那两分不适,得学会和它共处。只要不影响吃饭睡觉,别太纠结。生活总有不圆满,身体也一样。
治疗路上,耐心比药还重要。
多了解“老人中耳炎治疗”的知识,远离疾病困扰。愿你每天开开心心,身体越来越棒。笑一笑,十年少,这话一点不假。健康小贴士:睡前泡泡脚,暖和又舒服,睡觉更香甜。
2025-09-23 22: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