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孩子中耳炎鼻子不通气

    中耳炎。鼻子堵得死死的。孩子躺下就哼唧,坐起来又揉耳朵。夜里翻来覆去,枕头都换了两回。白天蔫头耷脑,饭吃得少,水喝得也勉强。这哪是感冒啊,分明是耳朵里闹了鬼。

    耳朵和鼻子,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可小孩不一样。他们那根连接中耳和鼻咽的咽鼓管,短,平,直。细菌病毒顺着鼻涕往上爬,轻轻松松就进了耳朵。一发炎,压力变化,耳朵闷,嗡嗡响!孩子不会说“我听力下降了”,只会扯耳朵,哭闹,睡不安稳......

    鼻塞更是雪上加霜。鼻子里肿得像塞了棉花,呼吸全靠嘴。一张嘴,喉咙干,咳嗽跟着来。睡着时下巴往下掉,打呼噜,喘不上气又惊醒。大人看着心疼,拿吸鼻器也不敢使劲,怕伤着黏膜。生理盐水滴了又滴,喷了又喷,效果呢?一阵一阵的,刚通一会儿,没多久又堵上了。

    有次半夜,孩子突然坐起来,嚎。不是饿,不是尿,就是耳朵疼。脸都扭曲了!喂了退烧药,体温其实不高,可他就是喊疼。那一刻真慌.去医院吧,大晚上的急诊人挤人。在家熬吧,看他抓耳挠腮,心像被揪着.

    医生说,中耳炎常见,尤其三岁以下.感冒拖几天,耳朵就可能中招。不一定发烧,不一定流脓,但孩子烦躁、拉耳朵、睡觉不踏实,就得警惕。听诊器贴耳朵,有时候看不出啥,得靠经验判断。

    开了抗生素。说是吃够疗程,哪怕第2天好些了也不能停.不然容易反复,甚至转成慢性。还配了鼻喷剂,收缩鼻腔血管,缓解堵塞。叮嘱别用太久,三五天就行,否则反弹更堵。

    用药头两天,变化不大。第3天早上,孩子醒来没立刻哭,自己爬起来玩积木.鼻孔能出气了!虽然还是有点哼哧哼哧,但总算能用鼻子呼吸了。耳朵也不总摸了.那一刻,像是乌云裂了缝。

    可治疗不是一蹴而就。有天出去晒太阳,风一吹,回来又开始打喷嚏。鼻塞卷土重来,耳朵也跟着不舒服。原来恢复期经不起折腾......冷热交替,疲劳,都可能是导火索。

    家里的加湿器一直开着。空气太干,鼻腔更容易结痂、发痒.毛巾热敷鼻子,孩子嫌烫,只肯放几秒。按摩鼻翼两侧,他躲,笑,又凑过来。这些小动作,做多了,好像真有点用.至少鼻音轻了。

    饮食也调整。不吃炸鸡 薯片这些燥热的。牛奶暂时减量,有人说会增痰。换成粥,青菜泥,蒸蛋。水果挑梨、苹果,不给芒果 荔枝这类容易上火的......喝水勤快点,小口小口喂,保持喉咙湿润。

    最麻烦的是睡觉!枕头垫高些,上半身抬起来,减轻耳内压力。可孩子爱翻身,一滚就平躺了.半夜得起来扶两回。大人困得眼皮打架,还得强撑。这种日子,耗的是耐心。

    有亲戚说,掏耳朵能通气。赶紧拦住。中耳炎可不是耳垢堵了。乱掏可能伤鼓膜。还有人推荐偏方,什么葱汁滴耳 蒜泥贴脚心。听着就悬。没科学依据的东西,不敢在孩子身上试。

    慢慢发现,预防比治疗重要。一感冒就盯鼻子。鼻涕多就及时清理,不让它滞留。室内通风,但避免对流风直吹......出门戴个小口罩,挡灰尘挡冷空气。游泳后耳朵进水,侧头跳几下,棉签轻轻擦外耳,绝不往里捅。

    孩子体质偏弱,容易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讲“肺常不足”,说得挺准。增强抵抗力,不是靠补药,是规律作息,适当活动,晒太阳。幼儿园回来洗手换衣,减少病菌带入。

    这次好了,不代表下次不犯。咽鼓管功能随着年龄改善,一般五六岁以后发作就少了.现在只能小心再小心。每次感冒都当“潜在中耳炎”对待。

    有天孩子指着耳朵说:“这儿不吵了。”问他什么叫“吵”.他说,像洗衣机转的那种声音,嗡嗡的,现在没了。那一刻,才算真正松口气。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耳炎看着不大,折磨人。孩子受罪,家长揪心.没有捷径,只有细心观察,及时处理,按医嘱走完流程。急不得,也马虎不得.

    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鼻塞都通向中耳炎。普通感冒也会鼻堵,过几天自愈.关键是看伴随症状。耳朵不适、情绪异常、睡眠差,就得提高警觉。别等化脓穿孔才去治。

    耳朵和鼻子,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炎症,搅得全家不得安生。可孩子也在一次次生病中长大。免疫系统像练兵,打过几仗,才渐渐强起来。

    现在家里常备生理盐水、吸鼻器 退烧药。抗生素不敢乱存,但知道一旦医生开了,就认真吃完.医疗的事,宁可多问一句,不多猜一步。

    窗外雨停了。孩子在沙发上搭新房子,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呼吸均匀,耳朵安静。这样的平静,值得好好珍惜。

    这就是今天关于“孩子中耳炎鼻子不通气”的内容。希望你每天都有精神,做事不累,心情愉快。坚持散步、晒太阳,身体会更健康。健康小贴士:多吃绿色蔬菜,营养又健康。

    2025-09-22 23: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