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闷,像塞了团棉花。孩子说听不清,看电视要调大音量,叫他名字反应慢半拍。一开始以为是感冒没好利索,鼻涕老流,晚上睡觉还打呼噜。结果过了两三周,情况没好转,反而更严重了。老师在幼儿园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提问时经常答非所问。
中耳炎,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小孩子,三岁前得过一次的不在少数。耳朵和鼻子之间有条通道,叫咽鼓管。小孩的这条管子又短又平,细菌病毒容易从鼻腔“溜”进去。一感冒,鼻塞,压力变化,中耳腔积液排不出去,发炎就开始了。
有时候症状不明显.不像发烧那样一测体温就清楚。孩子可能只是烦躁,老抓耳朵,或者躺着喝奶时哭闹。家长不容易察觉。等发现听力下降,往往已经拖了一阵子。
不是所有中耳炎都会立刻影响听力。急性发作时,耳朵疼得厉害,孩子直哭,这时候大人警觉性高,赶紧带去看。可现在更多见的是“分泌性中耳炎”,不怎么疼,就是耳朵堵,听力模糊。孩子习惯了这种状态,还以为世界本来就这样。问他听不听得见?他说“听得见啊”。但其实是打折的听见。
医院检查,医生拿个小仪器往耳朵里一照,能看到鼓膜发黄、内陷,甚至有积液反光。再做个听力测试,一听,果然气导下降,骨导正常——典型的传导性听力损失。问题不在神经,而在声音传进去的路上被挡住了。
治疗嘛,得看情况。轻的,先观察,配合喷鼻子的药,促进咽鼓管通畅。有的孩子自己能吸收积液。可要是三个月都没好,听力一直受影响,就得考虑进一步处理。比如鼓膜穿刺抽液,或者放个通气管。小手术,门诊就能做。管子会在耳朵里待几个月,帮中耳通风,等咽鼓管功能慢慢恢复.
别小看这事儿。长期听力不好,语言发育可能受影响。特别是两岁以下的孩子,正是学说话的关键期。听不清,模仿不准,词积累慢。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话晚,查来查去,根源在耳朵。
还有,别随便用棉签掏耳朵。越掏越堵,还可能伤到鼓膜.耳屎多?让它自己掉出来。耳朵有自洁功能,不需要天天清理。真觉得堵得慌,去医院让医生看看。
饮食上也没啥特别禁忌.但感冒期间注意别呛奶,喂奶尽量抱起来,别平躺。喝水多点,保持鼻腔湿润。家里空气太干,可以加湿.灰尘多 烟味重的地方少待.二手烟尤其要躲开,刺激呼吸道,加重炎症。
孩子体质也有关。过敏性鼻炎的娃,中耳炎风险高。鼻黏膜肿,咽鼓管更容易堵。这类孩子可能反复发作,断不了根......需要长期管理鼻部问题,耳朵才能安稳!
也有家长担心:“听力能恢复吗?”多数能.只要及时干预,不拖成慢性,结构没损坏,积液排掉了,听力基本能回到正常水平。但拖久了,鼓膜粘连 变厚,恢复就慢了,甚至留点后遗症......
别指望吃药马上见效。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有用,但如果是积液为主,抗生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激素类滴鼻剂倒是能减轻肿胀,帮助引流。但得按医嘱用,不能自己乱来。
还有人信偏方,什么滴香油 蒜汁,听着就吓人!耳朵这么敏感的地方,乱用药万一损伤内壁,麻烦更大。正规治疗最稳妥。
康复期间,跟老师沟通一下。坐座位靠前点,提问时多给点反应时间。别让孩子因为听不清被误认为不专心或笨。心理压力也得顾及。
说到底,这不是大病,但也不能不当回事。听力是隐形的健康指标。孩子不会表达“我听不太清”,只会表现出“不听话”或“反应迟钝”。家长得多留个心眼。
有一次碰到个妈妈,孩子五岁了,拼音总读错.去检查才发现双耳都有积液,听力损失中度。通气管一放,两个月后复诊,说话清晰多了.她后悔没早发现,“原来不是孩子不用心,是根本没听见”。
啊,别等孩子成绩下滑才重视.日常观察很重要。突然不爱搭理人,看电视凑得很近,打电话总问“你说啥”——这些信号都得接收到。
耳朵的事,看着小,牵扯却广。它连着呼吸 语言 学习,甚至情绪!一个闷住的耳朵,可能悄悄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节奏。
当然也不是每个听力下降都是中耳炎。极少数情况涉及其他问题,比如听力神经发育异常。但大多数时候,源头还是在鼻咽部。把鼻子调理顺了,耳朵往往跟着好转。
别慌,但也别拖。发现问题,早点看医生。过程可能反复,治疗需要耐心。但只要路子对,多数都能走出来。
孩子耳朵通了,世界也就亮了.
上面就是“儿童中耳炎听力下降”的详细解答。希望你每天气色好,精神足。记得少熬夜,多休息,身体会更棒。小提示:多吃豆制品,补充蛋白质,有助于增强体质哦!
2025-09-19 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