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大病,但真要发作起来,那可真是难受得很.耳朵闷 痛、听力下降,有时候还会发烧 流脓,尤其是小孩更容易得这个病.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但具体是怎么得的呢?其实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挺复杂的。
先从耳朵的结构说起吧......人耳分外耳 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这块儿就是鼓膜后面的空腔,里面有几个小骨头,负责把声音传到内耳去。正常情况下,中耳是靠一根叫咽鼓管的小管道跟鼻子后面连通的。这条管子平时是闭着的,吞咽或打哈欠的时候才会打开一下,让空气进进出出,维持中耳的压力平衡。
问题就出在这条咽鼓管上。如果它堵住了或者不通了,中耳里的空气就会慢慢被吸收掉,形成负压。时间一长,中耳黏膜就开始渗出液体,这些液体如果不及时排出去,就成了细菌滋生的好地方。一旦感染了,就变成了急性中耳炎。
那为什么会堵住呢?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感冒.感冒时鼻腔和咽喉都会发炎、肿胀,咽鼓管口自然也就被堵上了。尤其小孩的咽鼓管比较短 宽 直,比大人更容易被堵塞。小朋友感冒之后特别容易并发中耳炎。
除了感冒,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也可能咽鼓管功能障碍......比如过敏性鼻炎、鼻息肉 鼻咽部肿瘤等等,都会压迫或阻塞咽鼓管。有些人坐飞机时耳朵会“嗡”一下,这就是因为气压变化太快,咽鼓管来不及调节压力造成的。如果这时候正好感冒了,那中耳炎的风险就更高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鼓膜穿孔以后细菌直接进入中耳引起的感染。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比如有人掏耳朵太用力,或者耳朵受过外伤,鼓膜破了个洞,细菌就有机可乘了。
慢性中耳炎又是怎么回事呢?一般来说,急性中耳炎如果没有彻底治好,反复发作,就可能变成慢性的。长期鼓膜穿孔、持续流脓、听力越来越差,这些都是慢性中耳炎的表现。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胆脂瘤,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
说到预防,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就是少感冒,注意保暖,增强体质。特别是小孩子,抵抗力差,更容易生病。感冒了要及时处理,别拖着不管。擤鼻涕也要讲究方法,不能两个鼻孔一起用力,那样会把鼻涕压进咽鼓管里,诱发中耳炎。
喂奶姿势也有讲究......婴儿躺着吃奶容易呛咳,奶水可能顺着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感染。抱着孩子喂奶,吃完后还要拍拍背,让他打个嗝再放下来睡觉。
另外呢,如果有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问题,也要尽早治疗。这些问题不解决,咽鼓管就一直受压迫,中耳炎就很难痊愈......
治疗方面,急性期一般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滴耳药缓解症状。如果是鼓膜积液但没化脓,有时候医生也会建议观察一段时间,看能不能自行吸收。如果反复发作或者转为慢性,那就可能需要做鼓膜置管或者手术修补鼓膜了。
不过话说回来,中耳炎虽然常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的人觉得耳朵疼几天就好了,结果拖成了慢性,影响一辈子的听力。特别是小孩子,语言发育关键期要是听力不好,说话也可能受影响。
啊,耳朵不舒服千万别硬扛。尤其是小孩不会表达,家长要注意观察。比如孩子老抓耳朵、哭闹不止 吃饭没胃口 晚上睡不好,这些都可能是耳朵出了问题。
,中耳炎的成因主要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中耳积液和继发感染!诱因包括感冒、过敏、鼻腔疾病等。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感冒 保持鼻腔通畅、正确喂养方式。治疗则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或手术手段.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耳朵进水之后也会觉得闷?其实这也是因为水堵住了外耳道,间接影响了咽鼓管的功能。不过这种一般是暂时的,等水干了就好了。但如果本身就感冒了,再加上耳朵进水,那就不一定只是闷那么简单了.
中耳炎是个常见病,但也不能小看它。早发现 早治疗最重要.平时注意生活习惯,增强身体素质,才是根本之道.
这就是关于“中耳炎是怎么得”的文章内容。希望你能少生点气,少添点烦心事,多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好好休息。心情平稳了,身体也会更健康。小提醒:保持平常心,身体更安稳。
2025-07-16 10: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