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1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临床报道逐年增多,多以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为主,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种类较多,早期不易被发现,但若能早期识别,停药后病变可逆转。北京佑安医院为**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

      研究人员将2006-2008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患者ALT水平分别为(412.1±387.5)U/L和(376.0±319.7)U/L,AST为(352.5±457.9)U/L和(198.8±142.7)U/L,总胆红素为(109.7±104.8)μmol/L和(102.4±135.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6.4±73.3)μmol/L和(61.2±72.1)μmol/L,碱性磷酸酶为(133.4±50.1)U/L和(147.4±97.3)U/L,γ-谷氨酰转肽酶为(139.9±134.1)U/L和(180.6±227.9)U/L,白蛋白为(41.3±4.9)g/L和(39.8±5.3)g/L,球蛋白为(25.1±5.3)g/L和(28.6±5.1)g/L;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除球蛋白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部分可检出自身抗体,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组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滴度均≤1∶32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可检出高滴度ANA、抗线粒体抗体, 其中ANA滴度≥1∶320的患者15例,7例患者ANA为1∶1000。

      综述以上结果研究者得出结论,肝功能指标无助于鉴别急性或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出现高滴度自身抗体,应注意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诊断。

    2012-12-07 18:38:45

自身免疫性肝病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