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鼻中隔成形术是如何操作的

      1. 手术起始处理

      ①切口:鼻中隔前端常规凹陷侧切口。

      ②剥离软骨膜:充分剥离同侧鼻中隔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下至鼻底,上至鼻顶。自切口处切透软骨进入对侧,同样分离对侧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

      ③剥离骨膜:继续向后充分剥离两侧筛骨垂直板、犁骨与骨膜间连接,充分暴露鼻中隔偏曲部分。

      2.手术中期处理

      ①鼻中隔软骨前部条形切除:鼻中隔前部软骨切开处,平行于切口,从上至下条形切除软骨1mm-2mm,可以防止因软骨重叠和拱起,造成鼻中隔术后前部偏曲。

      ②鼻中隔内外处理:从鼻中隔内外两个途径骨折移位,并反复查看,判断鼻中隔居中情况。此处理方式适用于骨质较薄,能够骨折移位者,骨质较厚,难以进行骨折移位者,应该直接切除或磨薄后再骨折移位。

      ③切口处黏骨膜处理:严重“C”形偏曲,凹陷切口处黏软骨膜平行于切口行条形切除1mm-2mm,缝合后可以拉紧鼻中隔黏骨膜。此处理适用于黏膜较厚、剥离后完整者。

      3. 其它相关处理

      ①鼻腔结构异常的处理:一侧下鼻甲增生肥厚,中鼻甲泡性改变,以及高位鼻中隔结节明显者,实施鼻中隔手术前,首先对其进行相应处理。下鼻甲的处理包括——骨折外移、黏膜下切除、下鼻甲骨部分切除等。中鼻甲处理包括——片状切除、压缩骨折、外侧推移等。鼻中隔结节处理包括——黏膜下切除、片状切除等。

      ②钩突与筛泡异常的处理:膨大增生的钩突、筛泡,影响鼻中隔高位矫正者,在实施鼻中隔手术前,首先给以部分切除。

      ③嵴突与棘突的辅助处理:从鼻中隔内部剥离暴露嵴突与棘突困难时,可以在鼻中隔突起侧黏膜表面覆以棉片,用7号刀柄从鼻腔对其进行骨折推移。

      ④术后回弹的处理:术后3-7天内出现鼻中隔轻度回弹,用涂以抗生素软膏的棉片在突起部位直接进行压迫2-4天,使其达到居中位置。

      不同部分

      1. 改良鼻中隔成形术Ⅰ型

      ①分离骨与软骨间连接: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犁骨间连结,形成鼻中隔软骨顶端连接,左右两面分离,前、后、下三边游离。

      ②保留部分连接:保留鼻中隔上部三角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间相连,防止鼻中隔塌陷。

      ③软骨部处理:软骨整体偏曲,自身不弯,以顶端为轴,将软骨推移居中。软骨自身弯曲,根据弯曲类型,行相应的不间断切割减张后,同上将软骨推移居中。

      ④骨部处理:使用美国Xomed XPS 2000 ENT动力切削系统,配以切削钻头,将较厚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偏曲磨薄后,骨折移位,推移居中。

      2.改良鼻中隔成形术Ⅱ型

      ①使用动力切削系统:在充分暴露鼻中隔偏曲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动力切削系统,配以切削钻头实施手术。

      ②对“C”形偏曲:从偏曲的凸起侧,将软骨及骨板整体片状磨薄后,推移居中;

      ③对“S”形偏曲:从左右两面的偏曲突起侧,将软骨及骨板整体片状磨薄后,推移居中;

      ④对伴有局限性的凸起:磨除凸起部分,再配合上述处理,将偏曲的软骨及骨推移居中;

      ⑤保留软骨与筛骨垂直板间连接:在磨除偏曲的过程中,尽量保持软骨和筛骨垂直板间的完整连接,可防止骨板折断后脱落;

      ⑥分离软骨与犁骨间连接:依据不同的偏曲类型,在分离软骨与犁骨间连接时,可以选择软骨下部的条形切除或犁骨偏曲部分的片状磨除,以矫正鼻中隔下部偏曲。

    2012-12-03 13: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