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治疗多汗症主要有哪些好的治疗措施?在中医看来多汗症病因多为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为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偏虚、津液外溢、奏理不固。而西医认为多汗症是内分泌失调或疾病的因素引起的,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对患者的生活都是有影响的,所以要积极的治疗。在治疗方面无非是采用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西医治疗多汗症:
1、内服药
(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2.5~50mg,1日2~4次。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1日3次;成人2.5mg~10mg/次,1日1~2次。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1日1~3次。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1日3次。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1日3次。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1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O.5mg/次,1日3次。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1日3~4次。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2、外用药
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
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
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
二、中医治疗多汗症:
1、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治法固表止汗。用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湿热熏蒸:治法滋阴敛汗。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外治法
1、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
2、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
3、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半小时。
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
5、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多汗症:
因大多数多汗症和精神紧张、恐怖、焦虑有关,部分多汗症患者是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脊髓炎、植物神经紊乱等均可引起全身、局部或半侧多汗,故应首先寻查原因,予以相应治疗。因精神因素引起者,可在给予西药镇静药的同时,局部采用中药浸泡、熏洗或外搽。也可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采用西药外涂。足部多汗症可用乌洛托品,硼酸,枯矾,滑石粉,氧化镁,混匀研细,外扑局部,每日1次。
2016-05-17 1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