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资料主要来源于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调查,也见于职业性、事故性和医疗照射所致的病例。白血病是典型的晚期效应,其发生概率随剂量而增高。原爆幸存者受照3年后,白血病的发生率开始上升,受照后5~8年达到高峰,约为对照组的几倍以上,以后逐渐降低。但据1983年的日本资料,其发生率仍高于自然发生率。放射诱发的白血病的细胞类型无异于自然发生的白血病,可有急、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见于成人和儿童)和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多见于儿童),但慢性淋巴细胞型的发生率不高于对照组(非放射诱发的)。根据广岛、长崎的调查结果,除白血病外,恶性实体癌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人群,但其发生率约在爆后 15年开始增加;确认的有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唾液腺癌、胃癌等,其发生概率与剂量有关;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也有增加,但尚须进一步验证;其他实体癌也有增多,但无剂量效应关系。1954年在比基尼群岛爆炸过核装置,28年后调查受照者,发现主要的晚期效应是甲状腺功能低下、结节形成和癌的发生,这是由于放射性碘核素的作用。
职业性照射诱发致癌效应的资料有:中国于1984年调查了26983名X射线诊断工作者,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P<0.001)。美国于1960年,英国于1959年也有同样结果的报道。1984年美国阿贡实验室报道:应用(Ra和(Ra发光涂料描绘表盘的工人4059名(其中女工为3054名),他们是1950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受照后约30多年或更长时间后发生骨肉瘤84例,发生副鼻窦癌和乳突癌者有 35例。1978年有人曾报告某造船厂的核工作者的白血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核工作者。1980年有人对美军核参试者3224人,作了22年后的调查,发现 9例白血病,明显高于预期发病数。(安全管理交流-www.riskmw.com)
在医疗照射中,报道较多的有强直性脊椎炎患者接受X射线治疗或(Ra治疗,晚期诱发白血病或骨肉瘤;头癣患者经X射线脱发治疗后,晚期诱发头颈部癌瘤,如甲状腺癌、头部皮肤癌和脑瘤等。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电离辐射能诱发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导致遗传效应。但有关人类辐射遗传效应的资料极其有限,并且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争议。在广岛和长崎进行的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再一次提出没有获得明显的辐射遗传效应的证据。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确切的关于辐射诱发的遗传性疾病的报道。原子弹爆炸受照的孕妇与未受照的孕妇比较,未发现可觉察的死胎、新生儿死亡、明显的先天畸形和儿童死亡率的增加。原子弹爆炸时在子宫内受照后出生的儿童,仅发现小头畸形和智力低下,以距爆心1~2公里以内的孕妇所生者为多见,因该处放射剂量大,胎龄在8~15周时(器官形成期)受照,畸形发生率高。故妊娠早期应避免作腹部和盆腔X射线检查。
中国广东高本底地区十多年连续调查,发现儿童先天愚型的患病率显著地高于对照地区。先天愚型较常见,患病率在全国各地有明显不同,看不出与电离辐射有关联;已知与母亲的生育年龄大有关,高本底地区先天愚型儿童的母亲生育年龄显著大于对照地区,这可能与患病率高有关。
动物实验见到放射线使寿命缩短的现象。但在人类,无论在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中,或中、英、美等国医院X射线工作者的大人群调查中,均未见其寿命短于非射线医务工作者的情况。受大剂量照射而寿命缩短是由于放射致癌引起,而非放射本身所致。
染色体畸变率增高既见于放射病早期,也见于晚期。如原爆幸存者和马绍尔群岛渔民受照后晚期,其外周血染色体的非稳定性畸变率虽较近期时减少,但仍高于未受照者,其稳定性畸变却增多。这可作为曾经受过放射照射的证据。
2012-11-29 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