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结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有多大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息成瘤学说,即认为各种致癌因素首先在肠内形成腺癌性息肉,在此基础上再癌变,已被公认。

      新生癌学说,即认为不经腺瘤过程,而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由正常粘膜直接癌变。

      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从病理组织学分析,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为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50%以上。无蒂息肉癌变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故息肉一经发现,即是小腺瘤,也应及时切除。目前由于微小腺瘤的发现,小腺瘤的癌变率亦高达7.3%。

      50岁以上人群是结肠癌高发人群,应定期做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都需要使用可弯曲的长管伸入结肠。结肠镜检查的管子更长,可检查全部结肠,而乙状结肠镜只能检查结肠下部的三分之一。乙状结肠镜检查的优点是所需时间短,由于不需使用镇静药所以更方便,而且费用远低于结肠镜检查。

    2012-11-29 15: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