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专家介绍,丹毒多见于春秋两季。潜伏期一般为2~5天,在发病前数小时内病人常常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好发于头面部和下肢等处,婴儿好发于腋部。发病前常见邻近部位有感染病灶。一般分为局限型﹑全身型及败血症型三种类型:
(1)全身型。皮损弥漫或泛发,伴发热及关节症状。
(2)局限型。较常见,好发于手部。感染后1~2日局部皮肤暗红肿胀,逐渐形成境界清楚的紫红色斑,中央部分消退,边缘隆起向周边扩展,偶有水疱和坏死,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灼痛和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不治亦可于数周或数月后自然痊愈。
(3)败血症型。皮损更多,全身症状更重,可出现心内膜炎,甚至致死。后两型很少见。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
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如下两类人群容易患丹毒:
(1)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
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
(2)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
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二、发病机制
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本文由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供稿】
2016-01-13 16: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