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治疗抽动症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怎么配合

      说到儿童抽动症,许多家长会马上联想到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甚至耸肩、摇头、四肢抽动等。可是,从表现症状上来讲抽动症主要包括“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两大类型,家长了解到的多为运动抽动,而发声抽动却常常被家长所忽视。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1.急性单纯性(或一过性)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较多见的是眨眼,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2.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 15岁以前发病者多,成人少见,表现为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

      3.亚急性或持续性的单纯或多发性抽动 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青春期自然消失,多发性抽动有发声者,至青春期症状是否消失不一定,此要与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相鉴别。

      4.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以上分型并不完全,特别是第3型和第4型之间有些混乱,因此此处仍将“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独予以讨论。

      对于多动抽动症的病因,专家通过临床总结认为,遗传、体质、病毒感染、环境、神经等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多动抽动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专家提到,许多家长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没有症状了,就不再坚持吃药和管理,结果一个感冒又引起复发。因此,要治愈首先要重视,然后才会有良好的预后。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理解孩子,切忌责骂殴打孩子。要知道他们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很差,大声斥责会加重其精神负担,只能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另外,夫妻吵架、激烈动画片及电影、紧张惊险的小说等均对孩子不利,家长要尽量避免此类因素对患儿的影响。个别患儿还有自残及伤害他人行为,家长要把利器、木棒等放在适当位置,不让孩子容易拿到。还要让孩子做到预防感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然,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有病就过分溺爱、顺从,患上多动抽动症的孩子大多很任性、固执,如不注意纠正,易有不良倾向。

      老师大部分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加之老师的职业特长更善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上课时如果看到有同学挤眉弄眼、咧嘴耸鼻,或有不该有的肢体动作时,先不要批评,应认真观察,如发现孩子的表情或动作是无规律性的频繁交替进行,或有异常喉音时,要考虑到孩子可能是病态,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当患儿被确诊为该病时,老师应提醒同学们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嘲弄,帮助患儿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2016-01-07 1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