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很多家长对此病的认识不同。不少人认为,不停挤眼、耸肩等是不良习惯,一般不会找医生就诊。就诊一段时间后,当医生发现有复发了,寻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没事,就是有点小毛病”。总是选择不相信抽动症的事实,这对孩子的健康是没有帮助的,希望家长们引起重视。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发音抽动
在小儿抽动症里的发音抽动即表现为异常发音。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肌肉人抽动同时出现,发生率为79%~98.5%。引起发音抽动的较多见部位为喉部肌肉,抽动时发出爆破声、呼噜声、干咳声或清嗓子声;其次是舌肌抽动则则为咂舌声、嘘声、吱声、嘎声,鼻部抽动则为喷鼻声、气喘声、嗤之以鼻声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表现在说话时则为口齿不清、含混、异音及语音延迟、音调强弱不匀等。多在句子末尾或需要停顿时出现语言障声、嘈杂音喊出障碍部分。
二.感觉性抽动
个别小儿抽动症患者抽动发作之前表现有感觉性抽动,包括嗓子痒,眼不舒服,脖子痒,脖子痛,头晕,头疼,胸闷,有东西压肩膀急说不出的不适感。其中嗓子痒较常见,占26%。
三.秽语
小儿抽动症秽语的特点是在较不适宜的场合和地点,以罕见的、高亢的语调,毫无道理地大声表达淫秽词语。秽语多见在交谈的初始或结尾时,内容涉及性交配、排泄、亵渎性词语。国外有人用计算机模拟小儿抽动症中秽语的形式,分析发现,秽语概率发生较多的原因设想可能与“脑功能短环路”有关,使类似秽语的相关文字高概率系列出现,产生多量秽语汇。本病患者有良好的自知力,但对秽语几乎无自制力,有时为了控制秽语的出现反而呈现连串的脏话。为了防止秽语,患者常自行修正文字或乔装字语,以解脱难堪境地。另外还有精神秽语和秽语行为。精神秽语是患者头脑中重复思索某个秽语词汇,但不表达出来。秽语行为是用手势或发泄秽语的行为表达秽语内容,其手势表达的方式或姿态与个体文化教养有关。
四.模仿
在小儿抽动症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出现模仿现象。较常见的模仿形式是模仿人类的语言现象,还有模仿动物的鼻音、叫声、电视中特殊的声响等。还有的是重复叫唤会话的整个句子或重复叫唤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反复执行愚昧诙谐的动作如致意性接吻。呱呱叫,自发地反复出现象征胜利的“V”形手势等。故此又导致抽动症的行为紊乱问题。
对于抽动秽语综合症,即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常伴有多种异常言语行为表现,常常需要药物治疗。
不管哪种情况,心理治疗(包括孩子本人、家庭和学校干预),是抽动症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合并症的必要手段。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允许其出现抽动症状,父母和医生对患儿,不管是行为指导还是认知上的矫正,都要以接纳、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为基础。
一方面要给予明确的行为引导,想让症状减轻或消失,可以采用转移法,例如让他帮你做一些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普通的家务活,也可以采用消退法,不去理会抽动症状,继续你们正在做的事情,例如游戏,玩乐,聊天等,这样可以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目的活动和思维的转移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同时也要和商量孩子,合理安排孩子及家庭成员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造成孩子过度紧张和过度疲劳,有利于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和其他过重的精神负担,非常在重要的是,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重建自信;另一方面要帮助患儿理解和接受症状,帮助其减少负性认知,如“我有个奇怪的毛病,我是个怪孩子,我不好”等等,减轻由于疾病而带来的羞怯、不安或自卑。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2016-01-04 1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