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抽动症患儿应进行精神安慰与正面引导,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友好的方式接触,主动与其交谈,语言和谐,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当患儿发脾气或犯错误时,不要激惹他(她),更不能训斥,而要耐心劝导,讲道理,以理服人。尽量不谈及患儿不愉快的事情。还应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多给予正面引导,让同学多给予帮助,其目的是不要让同学和周围对人对患儿歧视,让其觉得到处都是温馨和安全的环境,从而消除自卑心理,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
该障碍多起病于3-10岁,其中4-7岁为较多,但也可早到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简单运动抽动,通常局限于头、颈、上肢,少数可出现简单发声抽动。抽动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
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该障碍通常起病于儿童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不同时存在。其中以简单或复杂运动抽动较为常见,部位多涉及头、颈、上肢。发声抽动明显少于运动抽动,并以清嗓、吸鼻等相对多见。症状相对不变,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
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该障碍为抽动障碍中较为严重的一型。一般起病于2-15岁,平均起病年龄为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该障碍症状一般起始于眼、面部单一运动抽动,时有时无,以后逐渐发展到颈部、肩部、肢体、躯干的抽动,并持续存在。抽动形式也从简单到复杂,较后出现秽语。通常发声抽动症状较运动抽动症状晚1-2年出现,多为简单发声抽动,复杂发声抽动较少,约15%的患儿存在秽语。该障碍症状累及部位多,次数频繁,对患儿情绪、心理影响较大。约有一半患儿伴有强迫症状,一半患儿伴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并有部分患儿伴有自伤行为、情绪障碍或学习困难。
常常有人分享经验,说我家孩子也有一阵子挤眉弄眼的,我们不理他,不管他,过一阵子就好了。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有些孩子是因模仿他人或外界较轻的刺激引起的,那么家长不去理他,不去强化这个行为,孩子逐渐觉得没意思或又有新的替代,逐渐适应了环境等等,确实可以“自己就好了”。但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不理会不管只会让情况恶化。当孩子刚开始表现重复的行为时,父母确实不要大惊小怪,表面上不理不管,暗地里却要去查找原因。前面列出的原因已经很详细了。家长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主动调整,注意观察效果。如果重复行为持续一个多月没有变化,最好及时去医院咨询;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2015-12-28 17: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