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通过转移额瓣及三角瓣来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取得不错的效果。组织瓣由于有结缔组织的支持,术后收缩较小,而且成活率较高,因此相对于游离皮片有较大的优势。20世纪70年代,带蒂的轴型皮瓣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皮瓣移植的存活率,但同时又存在转移范围有限,影响颈部组织清扫的彻底性。特别相对于经过术前放疗的患者,供区局部血运相对较差,非血管化组织或带蒂皮瓣移植成功率甚至不到9%[2]。
20世纪末,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各种不同的血管化自体组织进行游离移植来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提供了基础,手术成功率一般在90%以上,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约为5%,抢救成功率高于50%[3-4]。因此运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缺损,有比较大的优势:(1)组织血供丰富,有利于局部愈合,同时感染率大大降低,尤其对于经过术前放疗的患者,游离皮瓣血供相对丰富,为首要选择;(2)对于复合性组织缺损,特别是皮肤、肌肉,可以根据受区缺损的组织量多少,选择适宜的部位设计不同皮瓣;(3)供区可以选择位于身体的隐蔽部位的组织,减少暴露供区瘢痕。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血管化游离皮瓣有:游离的前臂皮瓣,特别是游离前臂桡侧皮瓣;游离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胸大肌皮瓣等。前臂皮瓣是国内杨果凡等[5]首先报道应用的,又称为“中国皮瓣”,由于其血管蒂较粗,皮瓣血供丰富,吻合相对比较容易,广泛用于修复舌、颊、唇等软组织缺损[6-7]。但由于供区不隐蔽,需另外植皮修复供区创面而造成二次伤害;同时需要牺牲主要血管干,对手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股前外侧皮瓣因其组织血供丰富,供区相对隐蔽,创面一般可直接拉拢,供区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近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但同时皮瓣的血管变异相对较大,对操作者要求较高。
国外有学者应用腹直肌修复上下颌骨大块缺损的案例[8],此类皮瓣供区相对隐蔽,成功率较高,但供区存在腹壁疝的风险。亦有国外学者利用游离空肠片修复口腔黏膜缺损[9],它具有黏膜的分泌特性,薄而柔软,术后不易挛缩、可塑性好等优点。但因需剖腹手术取供体,有引起腹部并发症的可能,难以推广。
2012-11-25 14: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