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都有哪些

      在我国,患有出血性疾病这一种血液病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指正常止血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异常情况,由血管壁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机能障碍所引起的,表现为自发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由于止血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急诊出血的患者更易造成诊断上的疏忽或延误,因此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出血患者必需基于对凝血机制的理解。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一起关注一下。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都有哪些?

      1、出血性疾病的检查:

      (1)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2)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3)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需要消耗大量的凝血酶原,凝固后血清中剩余的凝血酶原很少,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如果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有缺陷,则凝血活酶生成不良,凝血酶原消耗减少,故血清中剩下较多的凝血酶原,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即缩短。

      (4)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5)凝血酶时间测定。

      (60凝血因子活动度测定。

      2、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出血性疾病主要是其病因和分类之间的鉴别诊断,例如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所致出血性疾病,循环抗凝物质所致出血性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

      3、小儿出血性疾病检查诊断:

      (1)筛选试验:包括血小板计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凝血酶时间(TT)等。

      (2)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但一般只有在凝血因子Ⅱ、Ⅴ、Ⅶ或X的水平低于30%或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低于1.0/L时,PT才会延长。

      (3)APTT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前激肽释放酶或高分子量激肽原中的任何一种因子缺乏都可导致APTT延长,最后3种凝血因子缺乏可使APTT明显延长而临床并无明显出血。APTT还可以用于筛选循环抗凝物质,有肝素存在时,APTT也延长。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功能降低时,TT可以延长。当TT明显延长时,常常提示有肝素样物质存在。

      必须注意的是,APTT试验的敏感性和重复性取决于所选用的试剂,对于绝大多数试剂来说,只有当凝血因子Ⅷ水平低于35%时,APTT才可能延长。一般说来,儿童和成人APTT的正常范围在26~35s,足月产婴儿则较长(30~54s),早产儿则更长。

      特别解析:专家表示,如果在早期发现出血性疾病的病发,还是可以治愈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由于有太多的影响因素,在临床上很难进行标准化,往往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目前已经趋于淘汰。当然,如果严格按照正规的操作进行出血时间测定,对于基层医院在甄别出血性疾病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都有哪些,以上就是全部相关内容。

    2015-12-07 1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