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发病原因分类:1)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无明确发病原因。2)继发性MDS,多断发于长期放、化疗后,亦可继发于自身免疫病、肿瘤等。
2、形态学分类:
1)法、美、英协作组分类法(FAB分型):据骨髓及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数量分:(1)难治性贫血(RA);(2)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RS);(3)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4)转变中的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5)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2)国内诊断标准:(1)骨髓中至少有2系病态造血表现。(2)外周血有1系、2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见白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或巨大红细胞及其它病态造血表现。(3)除外其它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如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MDS后再按骨髓及外周血原粒+早幼粒细胞的百分比进一步分RA、RARS、RAEB、RAEB-T。FAB亚型中CMML已为白血病,不再引入MDS。
3)评价:宜适用FAB方法,国内标准过松,使RAEB、RAEB-T型比例增加,不利于对预后和疗效评价。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
1、FAB分型预后
既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病情资料分析认为51%~70%患者最后转为急性白血病,因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又称之为白血病前期,但近年随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研究逐渐深入,发现转为急性白血病者较前减少。国外对近年9个大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例报告综合分析,总数为1914例,转为白血病者占19%。综合国内16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为白血病者占33.7%。FAB各个亚型转为白血病的比例从5%~48%不等。
从上表看出,不同FAB亚型其中数生存期及转为白血病率明显不同,RA和ARS型生存期长,转为白血病率低,临床上常称为低危组或早期阶段。RAEB和RAEB-T、CMML生存期短,转为白血病率高,称之为高危组或晚期阶段。2组预后明显不同,其它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有:(1)特异性染色体改变如+8,-7和2个以上畸变的复杂核型改变者预后差。(2)骨髓组织学中有ALIP现象者预后差。(3)外周血中检测到CD3+细胞预后差。(4)骨髓纤维组织增多或纤维化者预后差。
2、IPSS与预后
1997年由美英法德日西班牙血液学工作者对总共816例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做了有关预后的多元分析,对其中759例做转为白血病的预后分析,基于上述资料,提出了一个评价MDS患者预后的国际评分系统。 不同危险组的积分:1)低度,0;2)中度-1,0.5-1.0;3)中度-2,1.5-2.0;4)高度≥2.5。核型:1)好,正常或有以下几种之一核型改变:-Y,del(5q),del(20q)。2)坏:复杂(≥3种异常核型改变)或7号染色体异常;3)中等,介于二者这间。细胞减少:1)Hb〈100g/L,中粒〈1.5×109/L,3)plt〈100×109/L。
不同危险组的中数自下而上及25%患者转为白血病的生存期。
对IPSS评价:迄今能准确判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预后一个标准,但因我国MDS发病年龄较轻,尚须在实际应用中观察。
【本文由北总三院血液科供稿】
2015-12-04 14: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