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你要清楚

      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你要清楚

      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 血小板减少有五方面的原因: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巨核细胞发育不全或受抑、血小板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骨髓浸润性。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十分明了,已公认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

      1.原因不明的获得性   这是一组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但产板率降低,临床上常伴有瘀点、瘀斑和紫癜,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因此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目前公认它与免疫,尤其是体液免疫反应有关,是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因此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2.血小板生成减少

      1.巨核细胞发育不全或受抑

      (1)药物性(氯噻酮、雌激素、乙醇、妥布霉素)。

      (2)遗传性:①TAR综合征(血小板减少伴桡骨缺如);②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无伴畸形;③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障碍,伴小头畸形;④风疹综合征;⑤13、18-三体综合征;⑥范可尼贫血(FA)。

      (3)血小板生成无效: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VitB12缺乏);②重症缺铁性贫血;③某些家族性血小板减少症;④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3.血小板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

      血小板寿命缩短、过早破坏或消耗过多,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减少。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代偿增生。伴有成熟障碍。常见的病因如下:

      (1)免疫性破坏,除ITP外,继发性常见病因有;


    【本文由北总三院血液科供稿】

    2015-12-02 14:10:41

血液内科疾病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