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能长期生存的最好治疗方法还是手术切除之后的综合治疗,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基础和根本。
我国的肝癌一般在乙肝或者丙肝的基础上发生,多合并肝硬化,因此对手术医生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考虑风险因素或者技术原因等导致大部分肝胆外科医生对巨大肝肿瘤有着恐惧心理,导致患者切除率低,生存时间缩短,预后差。目前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对肝癌的切除率有着巨大的提高,并且能降低肿瘤复发。
肝癌的围手术期处理(perioperative management)以其阶段可划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部分。
1. 术前:重点在于为手术做周密的准备,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包括进一步明确诊断、掌握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并存疾病程度及其必要的处理、确立手术方案、某些病人的特殊术前准备、特殊手术器械的准备、预防感染的措施、麻醉选择、家属及病人的心理准备等。
2. 术中:包括无菌技术的贯彻、麻醉的保证、术中器官功能的监护、术中意外的认识和防治,以及感染的预防等。
3. 术后:包括麻醉的复苏、生命体征的监测、内环境和器官功能的维持、各种引流的观察和处理、并发症的防治、营养支持、抗感染措施、并存疾病的相应处理、伤口的保护和处理等。
在上述内容中,不少为外科手术共有或者涉及麻醉复苏、重症监护和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本章仅作扼要介绍,详细请参阅相关论著。
一、 手术前准备
完善对病情详尽的诊断是手术前准备(preoperative preparation)的首要内容,是肝癌治疗的根本依据。
(一) 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测及处理
1. 术前应对病人作详细的全面检查。病人原有的其他疾病很可能已使器官功能发生某些异常,常见有营养不良、心血管功能不良(包括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或伴有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肺功能不良、肝功能不良、肾功能不良、糖尿病等。这些异常很可能会影响机体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与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检查所发现的各种异常都应该在术前积极地予以纠正。对于一时难以纠正的异常,也应尽量控制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如果检查结果提示病人存在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而且无法纠正,则应放弃手术,或等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很差。除详细询问病史之外,术前应常规作肝功能检查,包括全套肝功能生化检查和肝脏的B超检查。慢性肝炎活动期病人的择期手术应安排在病情稳定之后。肝硬化病人的手术适应证视其肝功能状态(按Child-Pugh分级标准)而定。A级病人基本无手术禁忌,B级病人可作中等以下的手术,而C级病人对各种手术都属禁忌,为挽救生命的紧急手术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二) 确立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
目前外科综合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唯一途径。尽管肝癌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单一方法的疗效均不理想。因此,在肝癌临床上宜将治疗方法的选择转换为治疗方案的选择,任何治疗方法仅仅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合理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围绕肝癌的手术切除。肝切除术目前仍是我国肝癌治疗最有效、最具可行性的手段,其他治疗应着眼于为手术创造条件,或预防术后复发;②保护肝脏的代偿功能。良好的肝脏代偿功能是病人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各种治疗方法的组合应用时既要重视疗效的叠加,更应避免创伤的积累,不适当乃至过度的治疗其后果适得其反;③注重肝癌治疗的整体性和个体化。在初次治疗开始前应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对治疗方案有较为合理的预案,然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建立优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继发性肝癌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方法。当肝脏转移灶孤立或癌肿局限于肝的一叶,而原发癌灶又可被切除时,可在切除原发癌的同时切除肝转移癌。如果原发癌已切除一段时期后才出现孤立的或局限肝的一叶的转移癌结节,又无其他部位转移的表现,也适宜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继发性肝癌可根据病人身体情况及原发癌的病理性质,可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术、冷冻疗法、射频治疗、局部注射无水酒精等疗法。
2015-11-09 17: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