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小儿中耳炎的诊断依据

      一、诊断依据: (1)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2)耳痛: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燥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 (3)听力减退及耳鸣: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 (4)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粘脓性或纯脓性。 二、鉴别诊断: 1.单纯型最常见。多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故又称咽鼓管鼓室型。炎性病变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因此又有粘膜型之称。主要病理变化为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临床特点:耳流脓,多呈间歇性,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量增多;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大小不一(图5—13—1(1))、(2)).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称中央性穿孔(彩图 22)。通过穿孔可见鼓室粘膜微红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聋,一般不重。 2.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探达骨质,听小骨、鼓环、鼓窦等町发生坏死;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此型特点是:耳流脓持续,脓粘稠.常有臭味,偶遇肉芽或息肉出血。则脓内混有血丝或耳内出血。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所谓边缘性穿孔是指鼓膜的穿孔边缘有一部分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图5—13—l(3))。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长蒂的息肉从穿孔脱出,可堵塞广外耳道内,妨碍引流。病人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聋。乳突X线拍片: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阴影.可伴轻微骨质破坏。此型中耳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 3.胆脂瘤型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则以—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

    2012-11-20 16: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