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斑的最新定义是在1996年瑞典Uppsala国际口腔白色病损会议上做出的,会议认为OLK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被诊断为其他疾病和以口腔黏膜白色损害为主的疾病,并且一些OLK可以转化为癌。由于白斑与WHO1992年公布的癌前病变概念较为相符,因而被认为具备癌前病变的特征。OLK病因复杂,尚无定论,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多种多样,本文重点介绍口腔黏膜白斑的常见症状。
口腔黏膜白斑的常见症状有:
1、口腔黏膜白斑的损害局部临床表现主要为在一处或多处的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斑块状病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颊、舌、唇最为多见。
2、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黏膜白斑好发部位依次为:颊黏膜,口角黏膜,无齿牙槽,舌,唇黏膜,硬腭,舌下区和齿龈,颊黏膜和口角黏膜皮损常呈对称性发生,口角黏膜白斑常伴发念珠菌感染,该部位单纯性黏膜白斑少见,常可覆盖痂皮,当其发生在口腔鳞癌的高危部位(口底,舌腹外侧,软腭)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3、黏膜白斑的范围大小不一,表现呈多形性,单发或多发,损害早期为淡红色,以后皮损可是小片界限清晰的蜡滴样斑,也可以有广泛的皮损,色白;皮损可有绒毛样或乳头样膜,皮损也可有不规则增厚和结节;有时表现呈网状,与下面粘连很紧,强行剥去则引起出血,境界清楚,质较硬,不易推动,大增厚,反复外伤可引发溃疡。
4、通常无症状,但部分患者主诉有烧灼感或刺激感。
5、尽管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无必然联系,但在萎缩基础上的白色,点状,肥厚性结节是皮损上皮发育不良的特点,表明高度恶性化趋势,如果消除外源刺激,许多黏膜白斑可康复,一些长期皮损可能不消退,晚期白斑增厚,可产生浅裂口和小溃疡,通常无自觉症状,或有针刺激感或轻度疼痛,近期研究表明:有4%~6%黏膜白斑转变为恶性肿瘤。
2015-01-30 16: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