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胃萎缩的中医治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

      (1)脾胃气虚型:

      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3)胃阴虚型:

      主证:形体消瘦胃脘隐隐灼痛,胸骨后有灼热感,食欲减退嗳气口干咽燥不欲饮,喜食酸物?嘈杂似饥,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4)肝胃不和(肝胃气滞型)

      主证:胃胀脘痛或堵闷,连及两肋,常因情至不畅而加剧,呕吐泛酸,频频嗳气食后胀满,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5)脾胃湿热:

      主证:胃脘灼热,胀痛不舒,嘈杂嗳气,口粘腻而臭,口干渴喜冷,头重如裹,胸闷身困,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畅。

      (6)气滞血淤型:

      主证: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壮如针刺,痛处固定,饱胀不舒,或有黑便,舌质偏紫或有淤点,苔薄黄,脉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祛淤。

      (一)

      【辨证】气滞阴虚。

      【治法】理气,养阴。

      【方名】养胃理气汤。

      【组成】炒白芍15克,乌梅肉15克,北五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苏子10克,苏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个月为1疗程间休息3-7天。

      【出处】张笑平方

      (二)

      【辨证】乃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错杂。

      【治法】辛开苦降。

      【组成】黄芩10克,马尾连6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炮姜炭5克,木香6克,炒白术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5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建华方。

      (三)

      【辨证】肝有郁热,胃蕴痰湿。

      【治法】泄肝和胃化湿。

      【方名】泄肝和胃化湿汤。

      【组成】炒苍术9克,川朴5克,陈皮5克,木香5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香橼皮9克,建神曲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泽生方。

    2015-01-30 08:33:06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