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口腔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对于口腔癌的检查手段,临床上主要从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学两方面进行检查。

      影象学诊断

      放射性核素检查除能提供舌甲状腺,口腔癌骨转移信息外,在诊断口腔癌本身中尚少见应用,超声波检查在口腔癌中亦少见应用,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在口腔癌侵犯上,下颌骨及鼻腔副鼻窦时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对口腔癌的定位信息,肿瘤侵犯范围特别是侵犯原发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尚不能满足临床医生诊断与制定治疗计划时的需要,CT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上述要求,但CT不应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应在取得详尽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材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

      舌的纤维中隔在CT上呈现一个低密度的平面,将舌分为两半,它的移位或消失可提示舌肿瘤属良性或恶性,它的消失若再伴有对侧舌肌的变形与消失,则提示舌癌已侵犯对侧,手术者应考虑行全舌切除。

      舌内肌位于中央,呈圆球状,无筋膜间隔,肌索呈不规则方向,故在CT中呈现密度不均,舌外肌围于舌内肌两侧及底面,其肌索呈一致方向的排列,在舌骨上CT轴位片上可见颏舌肌紧贴于脂肪密度的舌中隔两侧,其从下颌骨颏结节向后呈带状排列,止于舌内肌;舌骨舌肌及茎突舌肌则呈弓形围于后部舌内肌两侧,舌癌或口底癌病人有舌运动受限时可作舌骨体到硬腭的轴位CT检查,若发现上述舌外肌变形或消失即可进一步证实舌癌侵犯舌外肌的临床判断。

      口腔癌病人,特别是病灶位于口腔后部者有张口受限,即张口后上,下门齿间距不到4~5cm,伴舌,下唇麻木者宜作CT检查,CT可清晰显示出下颌骨,翼内板,翼外板,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嚼肌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各种筋膜间隙,这些结构,特别是翼内肌及翼颌间隙的变形消失常是口腔癌向咀嚼间隙侵犯引起张口困难的直接证据。

      少数口腔癌可沿神经侵犯,其中以硬腭腺样囊性癌的表现最为突出,硬腭块物虽不大,但已有上唇麻木等上颌神经受侵的症状时,如作CT检查可见翼腭窝扩大,脂肪消失,有时还可见到圆孔扩大,翼板根部破坏,若癌肿沿三叉神经各分支顺行,还可见眶下神经管扩大及眶尖部肿瘤,因此遇有口腔癌病人有三叉神经,特别是第2支上颌神经症状时,应着重于作翼腭窝及其周围的CT检查,有些情况下,筛状结构多的腺样囊性癌在CT中可显示出筛状的低密度区。

    2015-01-26 15:20:12

口腔颌面囊肿在线咨询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