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最终病理表现。有些占位性病变(尤其是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外伤性占位性病变)由于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过去往往总是发展到脑疝后才被诊断出来。
脑疝的诊断介绍如下:
脑疝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体征来考虑,同时使用一些辅助检查,如过去应甩颈总动脉造影诊断小脑幕切迹疝;借助椎动脉造影诊断枕骨大孔疝;借助气脑造影,根据颅底各脑池的情况判断天幕疝的部位、程度及脑干形态位置等。近年来CT临床上的应用,为脑疝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但由于患者条件等所限,其实用价值较小,尤其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疝的诊断中更是如此。因而我们在诊断脑疝时应把立足点放在病史的调查、详细的体检、对受伤机制的分析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方向。
颅内有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有锥体束受损征出现,同时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则应诊断在瞳扎散大侧有小脑幕切迹疝形成(少数在瞳孔散大侧对侧)。临床上有各种颅内压增高征象而腰穿椎管内压力不高时应怀疑有枕骨大孔疝。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如呼吸突然停止,则多为枕骨大孔疝所致,尤其见于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海马钩回疝严重时,多有同侧扣带回疝。后颅窝占位性病变较大时,往往有小脑蚓疝。椎动脉造影时如出现小脑后下动脉向下移位至枕骨大孔内或以下,即为有枕骨大孔疝表现。
2015-01-20 1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