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口腔黏膜白斑的常见症状及分类

      口腔黏膜白斑(OLK)的最新定义是在1996年瑞典Uppsala国际口腔白色病损会议上做出的,会议认为OLK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被诊断为其他疾病和以口腔黏膜白色损害为主的疾病,并且一些OLK可以转化为癌。由于白斑与WHO1992年公布的癌前病变概念较为相符,因而被认为具备癌前病变的特征。OLK病因复杂,尚无定论,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多种多样,本文重点介绍口腔黏膜白斑的常见症状。

      口腔黏膜白斑的症状:

      OLK的损害局部临床表现主要为在一处或多处的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斑块状病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颊、舌、唇最为多见。由于白斑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大,且各种不同的表现其治疗与预后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诊断、治疗和观察,有必要对白斑做细致的分型或分类。

      对于白斑病的分类,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Banaczy把OLK的局部表现分为单纯型、疣状型和溃疡型三型;Pinborg主张将OLK分为均质型与颗粒型两型,而国内李辉摹则将OLK分为斑块型、颗粒型、皱纹纸状及疣状型4型。

      我国“两病”协作组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将OLK分为以下4型:

      1、单纯型(又称均质型)为白色斑块,表面略粗糙,呈皱纹纸状或有沟纹,无症状或有轻度不适。

      2、疣状型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不平,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可有不适感。

      3、颗粒型在充血或发红的粘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角化颗粒或结节高出粘膜面,可伴有糜烂,能发生刺激痛。

      4、溃疡型在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常伴有自发性疼痛。

      从上面4型所占的比例来看,以单纯型占大多数,疣状型次之,而颗粒型与溃疡型则较少,且均质型、颗粒型及疣状型均有可能演变发展成溃疡型。

    2015-01-16 11:41:33

口腔黏膜白斑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