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急性脊髓炎导致大小便失禁

      急性脊髓炎能引发我们的肢体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障碍外,同时还能引发排尿和排便障碍,当排尿、排便障碍出现时,就会引起我们大小便失禁。

      脊髓炎早期为大、小便潴留。在休克期间膀胱无充盈感觉。逼尿肌松弛,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可达1 000ml或更多。当膀胱充盈过度,压力超过括约肌耐受力时,出现尿失禁,称为充盈性尿失禁。此期需要留置导尿管,引流尿液。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逼尿肌逐步出现节律性收缩,可见到尿液从导尿管周边渗出,此时膀胱收缩功能不完全,多数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仍不能排尿。随脊髓功能的恢复,逐步出现尿意和排尿能力,早期残余尿量仍可达.300~400ml以上,逐步恢复至正常排尿功能。

      据统计,急性脊髓炎发病后,2周内排尿功能恢复者占50%。即使脊髓横贯性损害导致脊髓功能不能恢复的患者,排尿功能亦能在骶髓中枢控制下恢复自主节律性排尿,但无尿意。有报道,脊髓部分损伤患者,90%能在3个月内恢复排尿能力,脊髓完全性损害,60%的患者可望在6个月内出现自主节律性排尿能力。但是,患者无尿意和控制能力,常常呈现节律性尿失禁,残余尿量较大。横贯性或部分性脊髓损害的休克期中,若因膀胱护理不当,长期连续引流而没有定期使膀胱充盈,在脊髓功能恢复时,可发展成痉挛性小膀胱,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速正常,尿量很少,而且不易控制,称为急迫性尿失禁。患骶段脊髓炎者,直接损伤控制膀胱的骶髓中枢,呈现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恢复期为自主节律性神经源性膀胱,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和滴沥,多数患者随脊髓功能的恢复而改善。此外,还应指出,也有部分横贯性脊髓损害和骶段脊髓损害者,长期呈现弛缓性瘫痪,膀胱功能长期不能恢复。

    2015-01-08 14: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