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辐射性白内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辐射性白内障由于晶状体对各种放射线伤后表现基本相同。接受放射线后发病,潜伏期不一,可数月、数年或十几年,其与接受放射线的种类,放射量的多少以及年龄等有关。X线引起发病在2~4年,中子射线几个月即可使患者出现症状。本文内容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辐射性白内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辐射性白内障的病因:

      晶状体对放射线影响具有高度敏感性。放射线所引起的白内障称为辐射性白内障(radiation cataract)。晶状体受伤者有2种,一为接触放射线的工作者,二为接受放射线治疗者。常见引起损伤的放射线有:X线、镭射线、60Co、90Sr的β、γ射线,以及铍、钋、镅的中子射线,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微波等。

      可伴有遗传性疾病,有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内生性者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外生性者是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造成损害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

      辐射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辐射性白内障发生和发展有2个方面:①放射线等直接辐射对晶状体的直接作用;②放射线等对虹膜睫状肌血管系统作用,结果引起房水循环动态变化,从而降低晶状体在房水中的气体交换。这二者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晶状体前囊下的生长区上皮细胞,受到电离辐射作用后,细胞核受损伤,引起变性,染色体畸形,核碎裂。细胞有丝分裂受到明显抑制。这些受损伤而发生变化的上皮细胞移到并堆积在晶状体的后部,如借助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检查者可以看到不透明的斑点。如损伤进一步发展,损伤而导致变性的细胞可在晶状体后部堆积成不透明的环,晶状体纤维变性,整个晶状体变混浊。

      2、致白内障的阈剂量:Merrian等研究了放辐性白内障与剂量的关系,其结论为:X射线或γ射线导致白内障最低辐射剂量,一次照射量为51.6mC/kg;3周至3个月多次照射的累积量为103.2mC/kg;3个月以上多次照射的累积量为141.9mC/kg;若照射总量超过296.7mC/kg,不论照射的次数和经过的时间长短,都会产生白内障。关于β射线所致白内障的阈剂量无统一的数值。

    2014-12-25 17:21:55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