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导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 小部分留下瘫痪后遗症,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该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种。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顿挫型: 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

      3、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

      4、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

      5、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1、急性期:自感染开始到肢体瘫痪为止,经历潜伏期和全身反应期,平均时间2~3周。主要表现是发热,头痛,呕吐,肌疼痛,肢体痛觉过敏。体温约在2~5天后恢复正常,之后又突然出现肌瘫痪。

      2、恢复期:该期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至病后1年半左右。全身症状消失,因脊髓前角炎症消退,受累细胞恢复功能,肌瘫痪程度逐渐减退。临床上肌力恢复多在急性发病后的2~3周,此后恢复逐渐减缓,但多数在6个月内可全部恢复。恢复过程可持续2年,功能恢复一般从手指和足趾开始渐向近端扩延;肌肉的恢复是从小肌开始,渐渐发展到大肌恢复。少数病变严重者终生难以恢复,留下永久后遗症。

      3、后遗症期:通常认为,发病后2年若瘫痪肌肉不再恢复即是后遗症期的开始。此期受累脊髓细胞已不再恢复,甚至会恶化,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势、负重等不平衡,出现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并发症:

      1、水、电解质紊乱:呼吸肌瘫痪患者长期使用人工呼吸机时易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高热、出汗、呕吐、腹泻、不能进食及血气改变皆可引起严重生化紊乱。补液过多可引起水肿和低钠血症。

      2、心肌炎: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引起心电图T波、ST段和P-R间期改变,见于10%~20%病例。

      3、高血压:可由下列因素引起:①缺氧,②由于下视丘受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进而引起视网膜病、惊厥和神志改变。

      4、肺水肿与休克:发病机制未明,常见于死亡病例的末期。

      5、消化道穿孔与出血:曾观察到胃和十二指肠的急性扩张、盲肠穿孔、十二指肠、胃和食管的急性溃疡、整个胃肠道的多发性糜烂伴有大出血和肠麻痹等。

    2014-11-27 18: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