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新生儿发热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洗桑拿,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但洗桑拿要注意保暖,不要受风。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能使毛孔开泻,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新生儿发热中医治疗方法:
1、清热解表、凉血解毒
辛凉解表法、清热泻火法合用凉血解毒法,通过以上组合,使热邪由里达表,层层外出。营血热分透热转气、气热得以清解、表邪轻宣而出。具体用药上选用生姜、淡豆豉等轻宣风热;淡竹叶、芦竹根、龙胆草、栀子等清热泻火。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青黛等凉血解毒。
2、镇肝潜阳、熄风止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熄风止痉药多兼具平肝阳的作用,平肝与熄风配合,相得益彰。具体用药选用青黛、地龙、重楼、白僵蚕等凉肝镇惊、熄风止痉之品。万氏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更贴切的说明小儿心火旺盛,易于肝火上炎,热甚灼筋,出现抽搐动风惊厥的症候。
3、养阴生津、透邪除热
阴液不足则热不可退、余热未尽,易死灰复燃,热势反复,疗效不巩固。加用养阴生津、清退虚热药,苦寒清热,辛香透散,清透阴分伏热,滋阴降火,益阴除热。具体用药选用青蒿、白薇、地骨皮、芦根竹根、石斛等。小儿“稚阴未长”,体内精、血、津液相对不足。热邪易于耗伤营阴,煎熬津液,阴不制阳,阳热更盛,使其余热难清,或退而复热。临床上还未伤阴出现阴液不足时即于退热药中适当加入养阴清虚热药,既可防止营阴受损,又可辛香透热,清解余热,巩固疗效。
4、健脾化湿、清热燥湿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湿邪致病多易反复。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长。“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健脾化湿清热燥湿从多方面给邪以出路。具体用药选用香薷、龙胆草、黄芩等清热燥湿。生二芽、槟榔等健脾化湿。
温馨提示: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水质、土质等各异,因而,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的人们,其生活、工作、习惯各不相同。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各在特点。如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潮湿,其病多兼夹湿邪,故临床上应“因地制宜”,适当选用既能清热、透热又能健脾、化湿燥湿之品,使湿热合邪得以分消。
2014-09-28 17: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