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症状多轻微,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常见。约占98%。妊娠节片常在大便时成串排出,或单个爬出肛门,或在衬裤上、衣服上发现。驱绦虫药物种类较多,经治疗绝大多数能迅速排出虫体而痊愈,偶尔有未经治疗绦虫自动排出而痊愈者。
绦虫病的西医药物治疗大致有下面几种:
1.吡喹酮本品为广谱驱虫药物
对带绦虫、膜壳绦虫、裂头绦虫病疗效均高,为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15~25mg/kg(儿童以15mg/kg为宜),一次口服。服药后偶有头昏、眩晕、乏力等不适,但数日内可自行消失。
2.苯并咪唑类药物
近年来新衍生物有甲苯咪唑、(mebendazole)、氟苯咪唑(flubendazole)、丙硫咪唑(albendazole)等,均为广谱驱虫药物。甲苯咪唑300mg,日2次,疗程3天,疗效可达100%。对链状带绦虫也极有效,副反应少,优于其他药物,排出体节完整,治疗后一般不会出现囊虫病。治疗短膜壳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的疗程可延长至5天。动物实验本品有致畸作用,故不宜用于孕妇。丙硫咪唑治疗牛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疗效与剂量、疗程有关,若剂量为800mg/日,共2天,其疗效分别为88.9%与70%,当剂量提高到1200mg/日,共3天,疗效则分别为95%与92%。本品对短膜壳绦虫亦有驱虫作用,剂量为800mg/日,共3天,治愈率67%,本品也不宜用于孕妇。
3.硫酸二氯酚(别丁)
本品亦有驱涤虫作用,且作用迅速,疗效可靠、经济方便。因有轻泻作用,一般不给泻剂。成人剂量为3g,空腹分2次服完。服药后35分钟即有虫体排出,平均6小时。部分患者有肠鸣、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4.灭绦灵(氯硝柳胺)
本品对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和短膜壳绦虫均有作用,但疗效不如吡喹酮、甲苯咪唑,可作为次选药物。成人(链状和肥胖带绦虫患者)可空腹口服2g,分2次服,间隔1小时,药片宜嚼碎。链状带绦虫患者服药前宜给止吐剂。服药后2小时给服硫酸镁导泻以驱出全部未消化的虫体。短膜壳绦虫感染患者宜采用7天疗法,第1天2g,第2~7天每日1g(儿童酌用半量),一月后再复治一次、以消灭后成熟的幼虫。服本品后,绦虫头节和近端节片接触药物后即被杀死,头节脱离肠壁而排出,因死虫易被消化,应用泻剂后粪内头节和节片不易识别。本品副作用甚轻,合并心、肝、肾等病的患者或孕妇均可服用。
5.巴龙霉素
本品在胃肠内不吸收,有驱虫作用,但机理不明。每日30~35mg/kg,1~5天疗法。据称治疗后随访3~4个月,粪便治愈率达93%。
温馨提示:绦虫病疗效判定标准,驱虫后找到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粪检查虫卵消失,未再见虫体节片排出。驱虫后随访3个月无节片排出,多次复查粪未找到虫卵,可认为康复。
2014-09-24 09: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