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做好脑瘫预防工作很重要

      前不久前看到一则报道,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来自欧洲十家新生儿注册中心的4500名脑瘫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低体重新生儿患脑瘫的危险是同龄正常体重新生儿的四至六倍;而巨大儿患脑瘫的危险则会增加三倍以上。也就是说出生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新生儿患脑瘫的危险。

      研究人员认为,与以往科学家集中研究分娩的过程不同,脑瘫的发生可能开始于妊娠期间。发表在最近出版的《柳叶刀》杂志上的这份报告称,出生体重稍高于正常水平新生儿患脑瘫的危险最低。

      这个报道,再次牵出一个话题:小儿脑瘫的预防工作。我一直认为,做好脑瘫的预防工作是很重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

      1、出生前的预防:做到优生优育,认真做好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孕妇围产期的保健,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妊娠期间发现胎儿异常及早终止妊娠。孕妇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至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此时更应注意防止感染。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麻醉药、镇静药,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的照射。

      2、出生过程中的预防: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预防早产、难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新生儿的伤害,是预防小儿脑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病症,要积极进行治疗,减少对新生儿的损害。

      在做好以上两步预防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对一些存在脑瘫高危因素的孩子加强监测。一般来说,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早产儿就是脑瘫高发人群,有临床数据表明,大约半数脑瘫系早产引发,所以对早产儿更要加强早期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俯卧位抬头训练:早产儿从胎龄满40周(从预产期计算)开始,在吃奶前1小时、空腹觉醒状态下,俯卧在床上,家长用语言和玩具逗引宝宝抬头。每次约10分钟,每日4-6次。也可让宝宝俯卧在家长胸腹部,家长通过和宝宝对视、说话,逗引宝宝抬头。

      2、翻身训练:宝宝3-4个月时,家长可用玩具引导宝宝翻身,可以给他们以适当帮助,每日至少7-8次。

      3、平衡训练:将宝宝仰卧位放置被单上,两位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进行左右摇荡,每日2-4次。有助缓解宝宝肌紧张,促进平衡机制的建立。

      4、抓握训练:从3-4个月开始,将玩具放在宝宝前方手能够到的地方,诱导宝宝伸手抓物,每日7-8次。

      当然,并非做好预防工作就能完全避免脑瘫的出现,这只是尽量降低脑瘫发病率的一种手段。对于确诊的患儿,我们临床上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记住一点,即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脑瘫患儿的表现各异,即使同一个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在小儿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较好,家长一定要注意小儿有无异常表现。当发现自己家小孩与别人家小孩不同时,要及时的做检查。

      很多脑瘫患儿被发现直至确诊时,基本都已经是病情的中期或后期了,虽然此时并非不可以治疗,但相对于早期发现的患儿来说,治疗效果会称差一点,需要的时间也要更长一些。

      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脑组织各部位功能尚未专一化,一般约到6岁后,神经系统各位功能才发育分化完善。所以婴儿的脑组织存在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得较好疗效,这些都可以为脑功能康复的潜在基础。

      人体有些部位的脑组织具有多重功能特性和许多神经环路,它们和中枢神经各部同时参与活动,一旦承担某种活动的主要脑区受损,其功能可由未受损的其他区域替代和代偿。

      在早期康复的基础上,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选择适合的手术,如痉挛型脑瘫(包括以痉挛表现为主的混合型脑瘫)宜用FSPR(即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离断术)术;手足徐动型脑瘫、功能障碍型脑瘫(扭转痉挛)宜用FES-CCA手术(即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又叫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切除术)。

      FSPR手术成功克服了传统SPR主观经验切除神经后根的缺陷,在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多导联电生理监测仪监测和分析拟切断神经的种类与数量,使切除神经的比例达到了量化标准,实现了定位与定量切断脊神经后根的目的。而且其解除痉挛疗效显著,不复发,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良好条件,术后不会造成脑瘫患儿瘫痪,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优选。

      另外,我还建议患者在FSPR术及矫形手术的基础上,接受包括“恢复期、递升期、加强期、强化期及家庭康复期”在内的“五期脑瘫术后规范化康复治疗”,以保证康复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从而达到最终有效的康复效果。

    2012-11-18 14: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