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乳糜尿病人由于丝虫病所致,现今认为乳糜尿系班氏丝虫常见并发症,可发生于急性期及慢性期,马来丝虫病亦可有乳糜尿与鞘膜积液,精索炎等阴囊内并发症,但为数极少。其它疾病因素导致胸导管阻塞,局部淋巴管炎症损害,致淋巴动力学的改变。如结核,恶性肿瘤等广泛侵犯腹膜后淋巴管,淋巴结,造成破坏或阻塞,较为罕见。
乳糜尿发病机制的相关内容如下,请看具体介绍:
关于发病机制,以前曾提出分泌学说,认为尿中脂肪滴系由肾脏的特殊分泌所致,后来证明此种脂肪滴,即为淋巴液中乳糜微粒,从而否定了分泌学说。1862年Carter提出乳糜尿系因广泛曲张淋巴管破裂,淋巴液流入泌尿系所致,1863年Ackerman认为乳糜尿系由于淋巴主干,特别是胸导管阻塞,肠干淋巴管内淋巴液反流,经破裂淋巴管进入泌尿道所致,Ackerman-Carter学说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我国许多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就对乳糜尿的病理,病理生理等做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乳糜尿患者的胸导管是通畅的,从而否定了Ackerman-Carter的胸导管阻塞学说以及后期提出的膈下淋巴管广泛梗阻学说。
采用淋巴管造影术,发现乳糜尿患者存在肾实质淋巴逆流,且造影剂可跨越中线沿腰干上升而显示肾实质逆流,对乳糜尿患者行手术前,中,后腹膜后淋巴管造影术,认为乳糜尿系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腹膜后淋巴系统内,引起机械性和炎症性损伤,造成淋巴管及其瓣膜的破坏,淋巴管广泛曲张,瓣膜相对闭锁不全,淋巴液引流迟滞,反流坠积,经肾乳头附近的破裂口流出与尿液混合,是淋巴液流体动力学的改变的结果,通过淋巴管造影,得出淋巴系统动力学的改变是形成乳糜尿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
温馨提示: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乳糜尿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可能不是单纯胸导管阻塞,单纯淋巴流量增加和淋巴管内压升高,单纯淋巴管扩张与增生,而是腹膜后淋巴管无张力性扩张的结果,丝虫引起的闭塞性淋巴管炎,在淋巴循环动力学因素作用下,淋巴管蠕动增强,增加淋巴循环动力,如不足以克服梗阻,则淋巴管壁发生纤维化,淋巴管广泛无张力性扩张,管内瓣膜破坏,功能不全,淋巴液淤滞反流,淋巴管内压升高,其薄弱处可发生破裂,如破裂处在尿路,因肾内毛细淋巴管破裂而形成乳糜尿。
2014-09-14 09: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