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肠套叠与哪些因素有关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称为肠套叠,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

      一、发病率

      急性肠套叠的发病率,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发病率有差异。发病率占成活新生 儿的1. 5‰~4‰。

      1.性别

      许多报告证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1.5~3):1,高者为3. 9:1。

      2.年龄

      最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据文献报道60%~65%病例年龄低于1岁,以5~9个月时为高峰期。2岁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5岁后甚为罕见。新生儿肠套叠约占本病的0. 3%,且多数合并肠闭锁。

      3.季节

      肠套叠终年可见,以春末夏初发病较为集中,这可能与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及肠道淋巴系统感染有关。据统计,10 % ~30%的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人认为,该病多发生于营养良好、体重超常的婴儿,但调查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

      4.遗传

      近来不断有报道肠套叠与家族的关系,但其家族发病率各地作者报道差异较大。

      二、病因

      肠套叠是婴幼儿期较多见的急腹症,尤其4~11个月的婴儿。肠套叠的病因不十分清楚,较大的婴幼儿一般为原发的,即在套叠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到器质性病变,可能和回盲部的游动有关,仅2%~8%的病例为继发性。肠管发育不完善是新生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1.绝大多数婴幼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发生肠套叠的常见原因如下。①解剖特点: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使回盲部游动度过大,易发生肠套叠。②肠蠕动紊乱:当小儿发生腹泻、发热或饮食改变时,均能引起肠蠕动不协调,导致肠套叠。③病毒感染:有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因为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时,肠运动功能常发生紊乱,使小儿易于发生肠套叠。④蛔虫感染: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

      2.成年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成年人肠套叠多继发于息肉、小肠良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肠道异物(粪石)、梅克尔憩室及炎性水肿。这是因为肠壁的损伤或肠腔内的肿物刺激导致肠蠕动方式改变,从而诱发肠套叠。

      三、类型

      套叠多与肠蠕动的方向一致,即近侧肠管突入远侧肠管腔内,称为顺行套叠,此时近侧肠管称为套入部,呈袖状折叠而成为两层,远侧肠管则包绕套入部肠管,称为鞘部。逆行套叠因强烈的逆蠕动造成,少见,仅占0.5%左右,此时近侧肠管成为鞘部。

    2014-08-29 15: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