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性头痛是由于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所致,而引起这种收缩的原因有三:
(1)作为焦虑或忧郁伴随精神紧张的结果;
(2)作为其他原因的头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的一种继发症状;
(3)由于头、颈、肩胛带姿势不良所引起。
该病临床上极为常见,以女性为多,多在30岁前后发病,心理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导致紧张性头痛的原因主要有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造成的精神紧张、情绪异常以及睡眠严重不足等,使人体的脑血管供血发生异常,引起脑血管痉挛,从而导致头痛。痛楚的范围通常是对称的,由后枕伸延到前额,头痛维持大约数小时,病发其间,头痛每日法作,通常患者不会察觉到头痛是与精神紧张有关,但当经过仔细的查问,不难发现患者的紧张情绪与头痛的直接关系。澳洲医学权威Dr J.Murtagh 于1994年的著作中指出,紧张性头痛除了精神因素以外,颈脊椎的功能失常也是引致紧张性头痛的主要成因。
发病机制
紧张型头痛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病,但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状况概述如下:
TTH与颅周肌肉疾患的关系
自1940年以来,文献中就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论述,但肌肉疾患是TTH的原因还是结果,或只是TTH发病机制中的因素之一,至今尚无结论。
Peterson等(1995)对一组TTH患者就其头痛时发生在头部疼痛肌肉位置的特异性(site specificity)做了研究,他们采用自我分级评定法(subjective self-report rating)检测5处肌肉,包括额肌,颞肌,嚼肌,头夹肌和斜方肌的疼痛及肌肉紧张(muscle tension)程度,并观察这些肌肉的肌电活动水平,虽然对每块肌肉都做了详细的定量观察,结果并未发现肌肉疼痛和肌紧张程度与肌电活动水平之间有显著的关系,Jensen等(1998)对其亚型CTTH和ETTH各28例,通过触痛定量,压痛阔值,热痛阈值和颞肌及斜方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CTTH伴有颅周肌肉疾患者,其触痛显著,对机械性刺激的疼痛呈过敏反应,即触痛越显著,其对机械性刺激反应也越敏感,并且肌电活动也显著增加,但对热痛刺激阈值并无异常,在ETTH患者则上述改变均不明显,近年来Bansevicius等(1999)对TTH患者的肌肉疼痛,紧张和肌电反应之间也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实验对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记录前额,左右颞肌,颈部和左右肩部肌肉的疼痛程度,并同时描记该部位浅层肌电活动,另对紧张(tension)和疲倦(fatigue)采用问询方式,由患者自我评定,也按VAS方法记录,通过上述定量研究发现:疲倦和疼痛之间,在全部实验过程中有显著相关性,疲倦犹如头痛的一部分,即头痛时间越长,疲倦感觉越显著;但紧张和疼痛之间相关性较弱,仅在后实验期有相关性,且只见于颈部肌肉,至于肌电活动和疼痛之间,肌电活动和疲倦之间,紧张与疲倦之间均无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紧张在TTH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总之,上述举例表明:TTH的发病机制尚在从多方面进行研究,至今包括头痛和肌肉之间的关系,头痛和抑郁之间的关系,甚至“紧张”是指肌肉紧张还是精神心理学的概念均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2014-08-01 09:39:45